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国内> 社会 > 正文

中国对全球减贫贡献最大 扶贫成绩绝无仅有

2017-01-16 07:27:38 李婕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责任编辑:周冬   我来说两句

中国对全球减贫贡献最大(热点聚焦)

2016年,中国超过1000万人告别贫困。近日,中国社科院和国务院扶贫办联合编撰的《中国扶贫开发报告2016》公布了这一数字,意味着“十三五”脱贫攻坚首战告捷。回看历史,以7亿多贫困人口为起点,中国在这场战役中已经艰苦奋战将近40年;面向未来,到2020年,中国现存几千万贫困人口将全部脱贫。有目标、有思路、有举措,在这场世界范围内的脱贫战争中,中国成绩斐然。

扶贫成绩绝无仅有

“1000万”这个数字背后,是中国贫困家庭摆脱贫穷的实在收获与喜悦。2015年,中国明确到2020年的减贫目标——“未来5年,中国现有标准下7000多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仅这个数字,就相当于许多国家现有的人口规模。照此计算,每年脱贫人数不少于1000万。

中国确立每年千万的减贫任务,有充分的历史依据。据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的《中国的减贫行动与人权进步》白皮书,改革开放30多年来,7亿多贫困人口摆脱贫困,农村贫困人口减少到2015年的5575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到5.7%。

联合国《2015年千年发展目标报告》显示,中国极端贫困人口比例从1990年的61%,下降到2002年的30%以下,率先实现比例减半。2014年又下降到4.2%,中国对全球减贫的贡献率超过70%。

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这么快、这么大规模的减贫。中国成为世界上减贫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世界上率先完成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国家。

对此,《纽约时报》评价,极端贫困人口的大幅减少主要应归功于中国取得的经济进步。《赫芬顿邮报》则指出,世界减贫成绩“最大的功劳来自中国。中国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显著的成绩,归功于经济发展,离不开政府在改革方面做出的努力。”

攻坚克难敢啃“硬骨头”

走过30多年脱贫路,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上海社科院世界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权衡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表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减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20年临近,扶贫任务越来越艰巨。如何在经济结构转型调整中让贫困人口脱贫,如何让流动中的人口脱贫,是要下工夫去做的事情。”

2015年底,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要求“采取超常规举措,拿出过硬办法,举全党全社会之力,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2016年,中央和省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首次突破1000亿元。其中中央投入资金667亿元,同比增长43.4%;省级投入资金超过400亿元,同比增长50%以上。社会力量也成为脱贫攻坚的助推力量,320个中央单位和21992家民营企业展开帮扶行动。

产业扶贫、易地扶贫搬迁、劳务输出扶贫、交通扶贫、教育扶贫、土地增减挂钩、农村低保与扶贫开发两项制度衔接……在各部门出台的百余项政策文件或实施方案中,许多扶贫工作“老大难”问题有了“药方”。

减贫努力惠及世界

中国扶贫是世界扶贫的一部分。中国在减少全球贫困人口,改善包括安全饮水、居民健康水平在内的人类生活质量方面,表现突出。《中国扶贫开发报告2016》显示,中国贡献了1990-2014年全球使用改良饮用水源人口增量的45.6%;中国在提高人口期望寿命方面的努力,使全球平均的人口期望寿命多了1岁。

不仅如此,中国还积极支持和帮助广大发展中国家消除贫困。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共向166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提供了近4000亿元人民币援助,为120多个发展中国家落实千年发展目标提供帮助。

对此,权衡评价,“中国是对世界扶贫减贫作出最大贡献的国家。中国践行的包容性增长理念,是与联合国发展目标相统一的。中国的‘精准扶贫’已经不仅是再分配的问题,而且是建立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之上的目标。在全球发展不平等背景下,中国的扶贫事业具有正能量意义。”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世界政治研究所助理研究员韩立群则认为:“中国消除贫困的实践,正在迅速实现从数量到模式和路径,再到观念与理念的巨大飞跃。中国基于内生发展动力的‘减贫观’和完善的减贫体系,正在迅速重塑全球可持续发展理念,推动全球发展治理。”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