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国内> 社会 > 正文

立法遏制“黑飞”无人机“身份化”

2017-01-10 08:43:29 鲍文娟 来源:广州日报  责任编辑:周冬   我来说两句

广州日报讯(记者 鲍文娟)随着成本降低,无人机越来越飞入寻常百姓家。而深圳无人机占据全球销售市场七成份额。随着无人机消费市场井喷,飞行安全问题也备受关注。为期4天的深圳市政协六届三次会议将于明日开幕,政协委员已经开始陆续提交提案建言献策。针对目前火热的无人机消费市场,农工党深圳市委会建议深圳应在全国率先制定无人机分类研发技术标准及生产制造规范,并对无人机的安全使用制定标准适当时上升为地方法规,为国家立法探路。

深圳占据全球市场七成份额

资料显示,深圳目前是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的无人机生产科研基地和产品集散地,占据了全球整个无人机销售市场约70%的份额。目前无人机已经广泛地应用于农业植保、物流、测绘、海事、交通指挥、电力巡检、警务安防、军事目的等领域。特别是近两年来,无人机消费市场出现了井喷式的快速增长。

然而,根据深圳市政协委员的调查,目前的无人机飞行与使用大多既无规范约束,也无监管措施,基本上都是未经登记的“黑飞”,与之伴随的飞行安全问题日益增多、日益严峻。

“不容忽视并难以预测的潜在致命风险是:市场销售的无人机飞行高度大多可达500米或更高,而机场周边的终端(进近)管制区飞行下限一般是200米。无人机无约束无规范的‘黑飞’,必然会对民用机场、飞机航线带来严重的安全隐患。”参与调研的相关政协委员表示。

技术标准缺失导致科技滥用

根据农工党深圳市委会的调查,无人机使用引发安全问题有诸多原因。而产品分类标准缺失是首要原因。据介绍,目前没有强制性的无人机分类国家标准(即国标),如军用无人机、警用无人机、科研无人机、商用无人机、民用无人机、消费娱乐用无人机等,没有针对不同的类别规定不同的功能配置、科技配比、指标限制和技术参数,同时限定不同的销售对象、使用主体和飞行用途。

无人机操控系统中的电子地图设置,如飞行垂直高度、水平区域、飞行时段、机场及其他禁飞区之类的特殊地域等都缺乏强制性标准。而生产技术标准也是缺失的,这导致品质参差不齐,配置五花八门,科技竞相滥用,甚至引发无人机失控、失去动力或发生其他安全危害等问题。而随意操控无人机飞行,滥用其功能,也存在危害国家及个人生命财产安全的极大隐患。

“无人机有别于其他民用航空器,其数量庞大繁杂、大众化消费趋势明显,且在多广度低空域飞行,已经大大超出民航局的常规管理范畴,民航局无暇管理、不易管理。而其他有条件部门如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也没有明确的执法权,由此导致无人机飞行安全处于滥用无序的监管真空状态。”在提案中,政协委员们关注到目前无人机监管的真空状态,目前规范和管理无人机飞行的法律法规仍处于滞后和待完善状态。

建议:出台三部地方规章管理无人机

政协委员们建议,鉴于深圳市无人机制造技术和数量领先全国乃至全球,以及无人机市场的成熟度,应当在率先制订《深圳市无人机分类研发技术标准指引》、《深圳市无人机生产制造标准规范》的同时,及时制订《深圳市无人机安全使用规范管理暂行办法》,可以先作为政府规章施行,待成熟时修改完善上升为地方法规,且为国家立法探路。

提案中建议,应该给无人机发放“身份证”,像车辆发动机号进行编码,以识别和确认无人机。而无人机持有人在购买无人机时,需要同时在管理部门实名登记持有人的身份信息资料,分别确认为不同类别、等级无人机的飞行许可证,确保无人机质量安全,从源头上确保飞行安全。而无人机的驾驶人员应该接受一定培训,以取得驾驶执照。

在部门监管方面,政协委员们建议应由多部门联合监管,设立信息平台设置禁飞区域、空域、线路、高度报警装置,并将禁飞警示和指令及时传达给驾驶操作人员和无人机所有人。

提案中还特别建议应该从反恐的高度来杜绝危害国家安全及公众生命财产安全的无人机“黑飞”。建议对于除军用、警务、科考特殊用途并备案特批飞行之外,应当规定全天候地严禁其他类型、用途的无人机在距离民航机场、飞机航路、特定禁飞区的一定水平距离和一定垂直高度范围内飞行,确保空域安全。一旦发生“黑飞”事件,应当坚决以反恐的方式依刑法措施予以严惩。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