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1月7日新媒体专电 题:美容院成非法行医“重灾区” 如何斩断“毁容”黑手 新华社“中国网事”记者彭卓 于力 陶虹 美容院推出针灸、刮痧“套餐”、美甲师冒充“整形师”、海淘“三无产品”充当进口产品……记者近日调查发现,以美容院为代表的生活美容机构,逐渐成为非法行医“重灾区”。 这些“小作坊”犯案方式隐秘,加之处罚条例滞后,导致监管查处难、惩戒力度小,一些非法经营的美容院如“牛皮癣”般难以根除、屡查屡犯,危害百姓健康,严重影响医疗和美容两个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美容院里“敢开刀”,近九成整形失败与“三非”挂钩 与整形医院、门诊部等医疗美容机构相比,生活美容机构大多以美容院、SPA会所等形式出现。这些美容机构大多为街面门市,或藏于小区住宅,在工商管理部门注册,不具备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营业目的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经营范围不可对人体有创伤性和侵入性。 然而记者走访发现,“打耳洞”、“针灸减肥”、“洗眉”、“刮痧”等本该属于医疗美容范畴的项目,在生活美容机构仍普遍存在:例如某美容院直接在某团购网站打出广告“当天扎针当天瘦”,有的美甲店也推出了“经络火罐+刮痧”团购套餐;甚至有些饰品摊位、小店都表示可以“打耳洞”。 近年来,国家及地方卫生、食药监部门陆续破获一批美容院销售、使用违法药品、医疗器械或非法行医的案件。位于辽宁省凌源市的“华人一手养生堂”在无《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情况下,就擅自开展针灸诊疗活动,近日被辽宁省卫生计生监督部门处罚。 此外,还有一些美容院不仅“小打小闹”拔火罐,甚至忽悠顾客“动刀”。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整形医生透露,一些美容院根据自身利益需要,事先和“大仙”打招呼,相面时“有的放矢”,“忽悠”顾客做整形开运。 中华医学会整形外科学分会主任委员祁佐良曾表示,有数据显示近90%的整形失败,都是“三非”整形所致,即非法医疗机构、非专业医师、非合格产品。目前中国整形市场巨大,大量无资质、非法从业人员在其中浑水摸鱼。 “三无产品”冒充美容针剂 监管处罚难起震慑作用 记者调查发现,目前生活美容机构非法行医大多为无证行医,有些在机构内部设超范围经营内容,还有的无行医资质美容工作人员私自携带玻尿酸、肉毒素等微整形药品,通过熟人介绍、网络预约等方式上门注射,不乏有求美者因此感染毁容、生病住院。 整形药品中也不乏“三无产品”。记者调查发现,一些“三无”注射美容产品多标记为外国生产的玻尿酸、胎盘素等注射剂,部分产品包装上无中文标志,打着从韩国、日本、德国等国家进口的旗号。 实际上,这些注射剂不乏制假窝点生产的假药,或是未被国家允许进口的海淘货。记者调查发现,一些美容院从无药品、医疗器械经营资质的个人手中,低价购进注射美容产品,拆掉或换个包装后,摇身变成“高级药品”。由于注射微整形等项目收费高、操作难度低,甚至有的没有医疗从业资格的美容师、美甲师,以及广告推销人员都可以培训几天后上岗,加之百姓对生活美容和医疗美容界定不清,不少美容院为了利润铤而走险。 “工商部门查不了非法行医。而对于医疗监督部门,生活美容机构属于监管的灰色地带,想要彻查消灭很难。”辽宁省卫生计生监督局医疗监督科主任朱悦坦言,美容院、SPA会所数量众多、开业频繁,且不在卫生部门登记注册,加之基层卫生监督工作人员配比不足,即使检查也大多首选医疗机构,除非卫生监督部门在检查广告、公共场所采光等方面发现非法行医问题,否则生活美容机构往往被忽略。目前查处的美容院仍大多要靠群众举报、投诉。 除了“监管难”,还有“处罚轻”。目前有些法规只有违反条款没有处罚条款,执法时没有处罚依据,只能下意见书责令改正。部分现行法律法规相对滞后,甚至90年代初制定的法律现在仍在实施。“例如1994年9月1日开始实行的《医疗机构管理条例》还在沿用,规定非卫生技术人员从事医疗卫生技术工作的,才被处以5000元以下的罚款,起不到有效震慑作用。”朱悦说。 朝阳产业发展遇阻,如何遏制非法行医黑手? 近年来,中国美容整形业发展迅速。据了解,2012年以来中国整形美容消费量以每年超过20%的速度增长。中国整形美容协会秘书长赵振民表示,整形美容已成为房地产、汽车销售、旅游之后的第四大服务行业。 多位业内人士表示,美容业已成为朝阳产业,然而据中国消费者协会统计,中国整形业兴起的近十年中,平均每年因美容整形毁容毁形的投诉近两万起。 如何让美容整形业持续健康发展?专家指出,行业内的规范自律是首要的,行业协会要更好地监督提携教育。中国整形美容协会民营分会第一副会长、整形专家田永成曾表示,民营医疗美容分会的建立将加强行业的监督力度,对规范和发展我国民营医疗美容事业起到推动作用。 此外,经营者有义务和责任去规范美容市场,从质量、德行、诚信、品牌四方面着手,通过积极正确的市场营销策略,督导市场健康的发展,营造良好有序的市场发展氛围。 辽宁省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所长张思宁表示,需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使其跟得上时代发展,一旦发现非法行医的生活美容机构,要严厉处罚。“涉事美容院往往通过网络、微信等方式散播广告,除了要对‘地面终端’的美容院严格筛查,还要加强相关非法网络广告的监管。” |
相关阅读:
- [ 12-30]揭出国整形套路:中介赚巨额差价 只谈效果不说风险
- [ 12-22]网贷整形遭遇骗局 大学生被不良整形机构“套住”
- [ 12-22]为了"更女人" 花22万整形
- [ 12-22]她为了“更女人” 化妆5小时 花22万整形(组图)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