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国内> 社会 > 正文

2016年终盘点特刊·澎湃奔涌的人才活力

2016-12-28 15:15:04 罗旭 来源:光明日报  责任编辑:周冬   我来说两句

最大限度激发人才创新创造创业活力

——2016年人才事业发展报告

光明日报记者 罗旭

编者按:俄罗斯卫星网报道称,《2015—2016全球人才竞争力指数报告》显示,中国对全球高级人才的吸引力在金砖国家中最高。“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伟大实践,正在改写中国的国际形象与地位。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关键在人才。”习近平总书记于2016年5月提出的这一重要论断,为人才发展指明了方向。2016年,我国人才工作高举改革创新大旗,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持续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充分激发各类人才的创造活力,中国特色人才制度优势进一步彰显,广大人才正迎来新的春天。

体制机制持续创新

改革创新是当今中国的时代主题,也是激发人才活力的动力源泉。2016年3月,中央印发《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全面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大幕迅速拉开。

7月31日,中办、国办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完善中央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等政策的若干意见》。“意见破解了科研人员普遍反映的经费难题。”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万人计划”杰出人才、中石化集团副总经理马永生说,“今年以来,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方面的改革新政接连推出,党中央如此关爱人才、成就人才,我们都深受鼓舞。”

这一年里,各部门纷纷制定新政,最大限度释放人才活力。5月,中组部、中央外办、外交部、教育部、科技部、财政部等6部门推出《关于加强和改进教学科研人员因公临时出国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加强外国人永久居留服务管理的意见》,实行更加开放自信的外国人才永久居留政策;10月,中组部发布《关于改进和完善高校、科研院所领导人员兼职管理有关问题的问答》,明确对高校、科研院所领导人员的兼职实行分类管理;11月初,中办和国办印发《关于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分配政策的若干意见》,中央深改组第二十九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

与此同时,全国各地也纷纷迈出坚实步伐,为人才和用人单位松绑。6月,北京市出台新政,将全面保障和落实高校、科研院所、国有企业在岗位设置、人员配备、职务评聘、收入分配等方面的用人自主权。7月召开的河北省科技创新大会提出,下放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用人自主权,允许科研人员兼职创业、兼职取酬。8月,吉林省委组织部等三部门联合发文,扩大事业单位公开招聘自主权。9月,上海出台《关于进一步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加快推进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实施意见》,进一步为人才和用人主体“增动力、添活力”。

随着改革向纵深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坚冰”不断融化,有效调动了各类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科技强国提供了源头活水。

天下英才纷至沓来

实现中国梦,关键在人才。2016年,“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从理念演化为各路英才纷至沓来的坚定脚步。

3月14日,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小组发布了第十二批“千人计划”青年人才、创业人才最终入选名单,共有558名青年人才和57名创业人才入选第十二批“千人计划”。随后,第十三批国家“千人计划”申报遴选工作开始启动。目前,平台评审和咨询顾问组综合评议已基本完成,预计引进900人左右。至此,国家“千人计划”共累计引进13批近7000名专家,其中包括6名诺贝尔奖得主、75名美欧等发达国家科学院院士。

国家“千人计划”专家回国后,与国内同行一道攻克科研难题、推进企业发展、培养优秀人才,尖端创新成果不断涌现。中科大教授潘建伟将我国量子通信技术提升到世界领先水平;清华大学教授罗永章团队发现了首个由我国科学家定义、并获准用于临床的广谱肿瘤标志物——肿瘤标志物热休克蛋白90α;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的闫大鹏团队研制出2万瓦光纤激光器,彻底结束此昂贵设备只能依赖进口的历史。

国家“千人计划”稳步推进的同时,国家“万人计划”也在快马加鞭。7月31日,第二批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入选名单公布,1348人入选。至此,国家“万人计划”共遴选2521人,其中杰出人才6人,科技创新领军人才892人,科技创业领军人才388人,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290人,教学名师199人,百千万工程领军人才193人,青年拔尖人才553人。

随着国家的支持与培养力度不断加大,国家“万人计划”人才锐意创新,硕果频出。例如,南昌大学江风益团队所研发的“硅衬底高光效GaN基蓝色发光二极管”项目,大大推动了中国乃至世界半导体学科的发展;华中科技大学邵新宇带领团队研发的“汽车制造中的高质高效激光焊接、切割关键工艺及成套装备”项目,打破国外垄断,在全球汽车制造技术史上实现5个首创。而2015年12月新增选的两院院士中,有26人来自国家“万人计划”行列。

棋落关键处,抢得制高点。在“千人计划”“万人计划”的领跑下,“中国机遇”磁吸效应持续放大。数据显示,2004年我国留学归国人员仅有两万多人,2012年超过27万人,2013年超过35万人,2014年超过36万人,2015年达到40.5万人。同时,还有越来越多的外籍科学家、工程师和企业管理人员来中国工作。“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中国,正对越来越多的海外人才产生巨大的吸引力。

爱才兴才诚意尽显

关心关爱专家人才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2016年,我国人才工作注重发挥党的政治优势,进一步加强专家人才团结、引导、服务工作,最大限度把广大人才团结凝聚到党和国家事业中来。

密切思想联系,加强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2016年,中组部会同有关部门深入实施高层次人才国情研修规划,帮助专家了解国情,增强报效祖国、奉献人民的责任感使命感。在“一校五院”共举办高层次专家研修班19期,1300余名专家参加。通过研修,极大密切了与专家人才的思想联系。研修学员对国情研修工作给予高度肯定,表示充分感受到了党对人才的重视,坚定了科研报国的决心。

增进感情交流,传达党中央的关怀与重视。1月25日和26日,中央政治局常委刘云山代表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登门看望“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程开甲、任新民、王希季和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向他们致以诚挚问候。

不断完善党委联系专家工作制度。邀请60名著名专家学者到人民大会堂参加2016年春节团拜会;邀请50名院士专家到人民大会堂参加建党95周年庆祝大会和音乐会;邀请50多名国家“万人计划”专家代表到北戴河休假;开展在京医务专家休假活动;精心安排在京院士专家集中体检;推荐部分人员作为特邀代表参加中国科协“九大”,增强专家归属感和荣誉感。

营造暖心环境,最大限度地团结凝聚人才。协调解决一些著名科学家工作生活困难。协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对屠呦呦青蒿素复方团队进行长期稳定支持,额度为每三年500万元;为“两弹一星”元勋郭永怀烈士遗孀李佩教授解决住院医疗照顾问题。

这一年里,各地各部门把专家人才当亲人,为人才提供工作条件、营造工作环境、打造交流平台,助力人才成就梦想。积极加强宣传,让各类人才受到尊敬、体现价值,形成人人渴望成才、努力成才的社会风尚。

放权,破障,松绑;集聚,创新,兴邦。2016年,转型发展倒逼改革创新,各地各部门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着力破除阻碍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向用人主体放权,为人才松绑,最大限度地激发了人才创新创造创业活力,人才事业进一步蓬勃发展。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上,俊彩星驰,光明在望。

【数说人才工程】

任欢(编辑整理)

7月31日

第二批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入选名单公布。1348名入选者中,科技创新领军人才620名,科技创业领军人才336名,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197人,教学名师98名,百千万工程领军人才97名。

至此,国家“万人计划”共遴选2521人,其中杰出人才6人,科技创新领军人才892人,科技创业领军人才388人,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290人,教学名师199人,百千万工程领军人才193人,青年拔尖人才553人。

6月1日

第十三批国家“千人计划”申报遴选工作开始启动。目前,平台评审和咨询顾问组综合评议已基本完成,预计引进900人左右。至此,国家“千人计划”共累计引进13批近7000名专家,其中包括6名诺贝尔奖得主、75名美欧等发达国家科学院院士。

3月14日

第十二批国家“千人计划”青年人才、创业人才最终入选名单发布,共有558名青年人才和57名创业人才入选。至此,国家“千人计划”已分12批引进5823名海外高层次人才。

【权威观察】

让人才更有成就感获得感

作者:柳学智(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

2016年3月,中央印发《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对我国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进行总体布局。一年来,为让人才更有成就感、获得感,相关部门对制约人才发展的沉疴痼疾进行改革,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亮点频出,值得盘点。

亮点1:向用人单位放权为人才松绑

简政放权是人才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11月,人社部通报第7批减少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工作结束,国务院职业资格集中清理工作基本完成。截至目前,我国分7批取消了434项国务院部门设置的职业资格,占部门设置职业资格总数的70%。初步实现了没有法律法规和国务院决定作为依据的准入类职业资格基本取消,各部门未经批准自行设置的水平评价类职业资格基本取消。落实用人主体自主权就是为用人主体松绑,规范和减少对人才的行政评价,充分发挥市场和社会评价机制的作用。

同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强调职称改革要突出品德、能力、业绩导向,克服“唯学历、唯资历、唯论文”倾向,让人才从过多过苛的要求、僵硬的考核、烦琐的表格中解放出来,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深耕专业。基层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审改革完善后,医疗服务水平、质量和业绩成为新导向,论文外语不再是“硬杠杠”。完善人才评价机制,首要任务是发挥市场主体在人才评价中的基础作用和主导作用,减少政府对用人主体的干预。

亮点2:加大激励力度 焕发人才活力

激发人才活力的关键在于激励力度。2月,国务院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若干规定,明确在研究开发和成果转化中作出主要贡献的人员,所得奖励份额不得低于奖励总额的50%。这一政策比发达国家激励力度更大。同时对科技人员流动作出细化规定,科技人员可以在企业兼职、离岗创业,保留3年人事关系。这一规定免除了科技人员创业的后顾之忧。

7月,中办和国办《关于进一步完善中央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等政策的若干意见》指出,将会议费、差旅费、国际合作与交流费合并后,若总费用不超过直接费用的10%,就不用提供预算测算依据,简化了烦琐的科研预算编制。同时,高校和科研院所在科研项目预算调剂上获得更大自主权。此外,将间接费用比例统一提高到20%、15%、13%,取消间接费用中绩效支出比例限制,加大对科研人员激励力度。

11月,中办和国办印发《关于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分配政策的若干意见》,把科研成果的所有权、处置权和收益分配权下放给单位,这是激励机制的一大突破,进一步扩大了科研机构、高校收入分配自主权。同时提高科研人员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享比例,加大对作出突出贡献科研人员和创新团队的奖励力度。此外,科研人员在履行好岗位职责、完成本职工作的前提下,经所在单位同意,可以到企业和其他科研机构、高校、社会组织等兼职并取得合法报酬,调动科研院所和高校人员参与创新创业的热情。

亮点3:注重精准施策 破解行政化倾向

高校和科研院所人才管理行政化一直广受诟病。5月,中办和国办转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教学科研人员因公临时出国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对学术性质与其他性质的出国实施区别管理政策,直接从事教学科研的人员以及担任领导职务的专家学者,出国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科学研究、学术访问、出席重要国际学术会议以及执行国际学术组织履职任务等,在因公出国管理审核方面实施更加灵活的政策。教学科研人员出国开展学术交流合作将更加便利、高效。

10月,中组部在《关于改进和完善高校、科研院所领导人员兼职管理有关问题的问答》中明确,对高校、科研院所领导人员的兼职实行分类管理。对属于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领导人员,其兼职管理仍按原有规定执行;对不属于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领导人员,按照分层分类管理的原则,支持他们兼任与其工作或教学科研领域相关的职务。

亮点4:畅通引才渠道 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不拒众流,方为江海。2月,中办和国办印发《关于加强外国人永久居留服务管理的意见》,对外国人永久居留服务管理制度进行全面改革和创新,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广泛吸纳各国优秀人才。对长期在华工作的外国人申请永久居留放宽任职单位、取消职务级别等限制,进一步畅通在国家重点支持的行业和领域就业的外国人从工作居留向永久居留的转换机制,放宽外国优秀留学生在华工作限制并为其申请永久居留提供渠道。

11月,为支持北京创新发展,公安部首次进行中关村创业团队外籍成员和中关村企业选聘的外籍技术人才申请在华永久居留的积分评估工作试点,完善出入境政策措施,探索引进外国人才新的通道,吸引更多海外人才来华创新创业,是主动应对国际人才竞争的策略选择。

中央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是支撑改革的“四梁八柱”,解放和增强人才活力是改革主线,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是改革方向,构建人才发展治理体系是改革目标,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大幕刚刚拉开,随着各项改革举措落地见效,各类人才将用当其时、用当适任,创新创业活力将竞相迸发,人才将拥有更多的成就感、获得感。

《光明日报》( 2016年12月28日 06版)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