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国内> 时政 > 正文

养上扶贫羊,脱贫更难了?破解精准扶贫之忧

2016-12-23 09:48:49 范世辉 来源:半月谈网  责任编辑:周冬    
分享到:

精准扶贫是我国扶贫工作的新理念、新方法,是到2020年实现全面脱贫的重要保障。在基层,精准扶贫已经展现出强大效力,收获了巨大成果。但是,也有地方把精准扶贫理解歪了,落实偏了,搞成了“零碎扶贫”。比如,我在采访中了解到的两个“扶贫羊”的故事,就体现了这种倾向,让人忧心。

为了利用国家产业扶持资金发展养殖,一个小山村采取股份合作的形式,让4个贫困户各自将6000元产业扶持资金入股到另外1家正在搞养殖的贫困户,5家贫困户根据养殖效益按股分红。当问及年底每户能分多少钱时,牵头养羊的贫困户说:“今年市场行情不行,养羊赔钱,不倾家荡产就不错了,分红是不可能的。”由于个体养殖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不足,贫困户入股非但没有实现脱贫,还落得个本利无归的结局。

还有一个故事发生在太行山区。我在当地采访时碰到一位养羊的老人,他说在政府支持下,自己养了几十只羊,买小羊羔时每只600元,辛辛苦苦养了一年多后,市场价格下滑,成羊每只才卖到500元。“养了一年‘扶贫羊’,不仅没脱贫,还更贫困了。”老人无奈地说,脸上的苦笑深深触动了我。

扶贫资金“打水漂”、扶贫项目难实现脱贫,这样的事情并不罕见。东家种核桃、西家种大枣,南家养兔子、北家养鸡鸭……一些产业扶贫就是让贫困户单打独斗,东一榔头西一棒子,能否脱贫要看运气——有的贫困群众赶上好的市场行情,如愿脱贫;有的贫困群众则时运不济,劳而无获。

为什么一些扶贫项目没能让群众脱贫?我感觉症状在于“散”——发展的“小产业”不成规模,在市场上没有竞争力;症结则在于对市场缺乏调研,对扶贫措施缺乏整体规划。比如一些地方的散户种核桃,老百姓种出来却很难卖出去,当地又没有深加工企业,效益很差。

产业扶贫,帮助贫困户发展种植、养殖、手工业等,初衷是好的,但不经认真调研和精心谋划,就把致富能力薄弱的单个贫困户推向市场,单打独斗,效果很可能难如预期。如果把市场比作大海,贫困户犹如大海里的一叶小舟,任何一个浪头都有可能导致翻船。

精准扶贫,要求做到“六个精准”,即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失之于“散”的扶贫举措,最多做到了扶持对象精准,后面几个精准都谈不上。精准扶贫,绝不是东一榔头西一棒子,更不是不要政府的宏观把控。

考察一些因户施策效果好的地方,会发现其背后往往有政府的全局规划、系统部署。比如有的地方“一村一品”搞得好,可能离不开当地政府发展特色农产品的总体布局;有的贫困户搞小规模养殖脱贫致富了,可能是由于其背靠当地乡村旅游发展的大环境。由此可以看出,精准扶贫不是孤立的,只有系统谋划、宏观布局、微观着眼,才能真正做到“六个精准”。

实际上,各地在脱贫攻坚中已经有了一些很好的探索,产业扶持举措既有针对性,又有规模效应。

立足于太行山涞水、易县、涞源等地的旅游资源,河北仅用8个月时间,就打造出覆盖面积达6600平方公里的京西百渡休闲度假区,200多公里的风景大道,串起野三坡、清西陵、易水湖、狼牙山、白石山等风景名胜,今年国庆节黄金周吸引了130多万游客。

在这个休闲度假区,河北新上旅游项目87个,重点打造旅游专业村41个,带动涞水、易县、涞源3个县建档立卡贫困户3260户6949人参与。这些参与的贫困群众具体干什么,又因户施策进行了精准设计。根据每个贫困户的人力情况、劳动技能、地理区位等,帮助他们或从事接待服务,或从事餐饮经营,或从事特色农产品生产……如此精准扶贫,让老百姓看到了希望,干劲大增。

背靠大树好乘凉。这一举措更好地贯彻了精准扶贫的精神,不仅带动人数多,而且收益相对稳定,脱贫效果更好。

思维格局决定扶贫成效。一些零打碎敲的举措,貌似扶贫干部在“精准”扶贫,实际上是重过程轻结果,是懒政思维在作怪。因户施策要求我们不仅要紧盯一家一户的特点和需求,还应放眼全局,综合分析地域资源禀赋和贫困户致贫原因,微观宏观相结合,打组合拳综合施策。

作为实现全面脱贫的领路人,党政领导干部不能简单地给贫困群众选择个产业,提供点扶持资金,然后往市场上“一推了之”,让他们成为随波逐流的“小舟”,而必须加强谋划,让贫困群众能够发展合作经济、参股龙头企业、借势优势产业,“借船出海”或“造船出海”。唯有如此,他们才能劈波斩浪,如期实现稳定脱贫目标。(半月谈记者 范世辉)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更多>>新闻图片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