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国内> 时政 > 正文

强化优势因素 中国经济呈现逐渐回暖态势

2016-12-16 20:21:51  来源:国际在线  责任编辑:陈虹虹 陈虹虹  
分享到:

近日,各项宏观经济运行指标显示,我国经济呈现出逐渐回暖的态势,尽管总体而言宏观经济还在“L”底部徘徊。具体表现为: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从9月份起,结束了长达54个月的负增长状态,连续3个月正增长,11月份同比增长3.3%;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10月份同比为2.1%,结束低位徘徊状态,进入“2时代”,11月份同比增长2.3%;各类大宗商品价格涨幅显著。

价格是一面镜子,把经济运行的一切都综合反映在其中,既是经济运行的先导指标,也是经济运行的短期结果显示。当前的关键问题,在于判断:经济回暖的态势,是否具有可持续性?当前经济回暖的主要因素在于:

第一,货币量快速增长,通过滞后效应,传导到实体经济领域,体现在产品价格上。2015年12月底广义货币供应量M2为139万亿元,2016年10月底约152万亿元,10个月时间增长约13万亿元,远远超出年初的预期。货币量增长,传导到产品市场,是有滞后效应的。3、4月份开始的货币量增长,经过数月时间的传导,终于在产品价格上体现出来。这一货币量增长态势,具有一定的惯性。这一因素具有一定的持续性。

第二,每一年的经济运行态势,具有一定的周期性特征:上半年慢,下半年快,即“先抑后扬”。这一年度周期性规律,2016年依然发挥着作用。虽然前三个季度经济增长率分别都是6.7%,但可以判断,根据目前经济回暖态势,2016年经济增长率超过6.7%甚至6.8%,可能性非常之大。但这一因素的可持续性不大,明年依然会呈现这种周期性态势。

第三,上游能源、原材料价格的产业链传导效应。随着季节变化,冬季取暖等需求因素的变化,使上游能源(如煤炭)、部分大宗生产资料商品价格上涨,通过产业链传导,导致下游产品价格上涨。这一因素的可持续性,呈现出两面性:一方面,上游产品价格上涨具有周期性特征和国际因素冲击的不确定性,可持续性不大;另一方面,上游产品价格传导到下游产品价格,传导滞后时间在缩短,传导阻滞效应在逐步消失,这表明市场化程度进一步提升,市场机制的决定性作用在提升,这具有很强的可持续性。总体而言,产业链传导这一因素,具有一定的可持续性。

第四,国际市场的周期性因素在发挥作用。圣诞节等多个节日临近,节日消费品的提前订单生产,通过产业链拉动,促进经济在一定程度上回暖。但这一因素是周期性的,不具有可持续性。尤其是,目前这一领域,发展中国家的生产能力大幅度提升,我国面临剧烈的市场竞争。所以,从长远看,这一因素不具有可持续性。

第五,人民币贬值的趋势性因素在发挥作用。2015年下半年以来,人民币汇率呈现出“贬值两步,升值一步”波动态势,进而呈现“总体贬值”的趋势。无论这一趋势性贬值背后的各种博弈力量如何,其结果是:人民币贬值,通过出口的产业链拉动效应,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经济回暖。虽然人民币从长期来看并不具备持续贬值的基础,但在2016年至2017年(至少上半年),这一趋势不会有太大的改变,当然其间人民币还会多次短暂升值。这一趋势,未来数月,具有可持续性。同时,在“保汇率”还是“保外汇储备”的问题上,从目前的趋势判断,“保外汇储备”的可能性较大。这更加强了人民币趋势性慢速贬值的可能性。

第六,供给性结构性改革,取得了显著的阶段性成效。“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关键领域的具体政策推进,在许多地区和行业取得了一定的阶段性成效。其中“降成本”的政策组合拳,政策效应较快,在部分领域得到显现。在“补短板”领域,智能制造等产业升级在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地区呈现出齐头并进态势。在“三去”领域,虽然面临的阻碍较多且各区域推进成效具有差异,但也具有一定成效,部分地区成效显著。总体而言,这一因素具有长期的可持续性。

综上所述,以上经济回暖的主要因素,有些是周期性因素和国际冲击因素,不具有可持续性;有些是趋势性因素和制度性因素,具有可持续性;还有一些因素的可持续性,有待观察。

总体而言,我国当前经济回暖的可持续因素相对强一些。未来数月,我国经济回暖具有一定的可持续性。当前我们需要强化可持续的趋势性因素,尤其是强化市场化的趋势性因素。对于不可持续的周期性因素和冲击性因素,不要过多地进行干预,以免扭曲市场经济自身的运行机制,有些因素会自行消失。 (刘金山 暨南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更多>>新闻图片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