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兰州12月16日电 (记者 南如卓玛)甘肃省民族事务委员会少语古籍处处长牧仁16日向中新社记者披露,截至目前,甘肃已整理统计完成少数民族古籍8万余册,然而少数民族古籍工作人员“青黄不接”,专业人才严重匮乏,致使保护问题令人堪忧。 少数民族古籍是指中国55个少数民族以及古代民族在历史上形成的文献典籍、口头传承及碑刻铭文等。 甘肃省民族语文和古籍整理业务能力培训班16日在兰州开班。牧仁介绍,甘肃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抢救少数民族古籍,先后搜集整理出版了《安多政教史》、《拉卜楞寺志》、《萨迦五祖文集》、《拉卜楞寺高僧大德著作》等一批古籍。 甘肃目前统计完成的8万余册少数民族古籍,其中6万余册是“世界藏学府”拉卜楞寺藏有的藏文古籍。甘肃省民委透露,甘肃民族师范学院已开始做拉卜楞寺馆藏藏文古籍文献的“数字化”工作。 “8万余册只是完成的部分,还有很多少数民族古籍都流落在民间,正在搜集整理中,这一部分需跟时间赛跑去抢救。”甘肃伊斯兰文化研究专家虎隆说,眼下存在民间大多数古籍收藏老人年事高、私藏存放条件太差、古籍保护意识淡薄而将其倒卖等现状,使少数民族古籍遭受人为、自然和文物倒卖贩子的三重损毁。 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研究院副院长、国家民委少数民族古籍保护专职研究员张铁山16日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认为,甘肃少数民族古籍保护面临的困境不是独例,全国如此。 2014年全国图书馆馆藏古籍已达5000多万册。“中国汉文古籍非常丰富,数量极大、内容极多,而中国少数民族古籍不比它少,但损毁和老化的程度更严重,消亡的速度更快”。张铁山说。 张铁山建议,官方加大投入做好少数民族古籍的保护、抢救、普查、登记、整理、翻译、出版工作,重点抢救散藏在民间的古籍和口头传承古籍。同时,出台鼓励和优惠政策吸引年轻人学习和参与古籍保护传承和修复。(完) |
相关阅读:
- [ 12-10]中央“初诊”甘肃环保问题 70余人被行政拘留或问责
- [ 12-07]甘肃平凉武警官兵“冬练”黄土高原
- [ 12-01]甘肃一民警开套牌车异地被查 警方:已开展调查
- [ 11-29]甘肃张掖冰挂成“玉树琼枝”
- [ 11-26]甘肃敦煌大漠迎入冬首雪 别样冬景引游人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