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国内> 时政 > 正文

南方时论:以“四个有利于”把改革向纵深推进

2016-12-07 14:41:55  来源:南方日报  责任编辑:蔡秀明 赵舒文  
分享到:

12月5日下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组长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十次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总结谋划好改革工作,对做好明年和今后改革工作具有重要意义,要总结经验、完善思路、突出重点,提高改革整体效能,扩大改革受益面,发挥好改革先导性作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举改革开放旗帜,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政治智慧推进改革,用全局观念和系统思维谋划改革,推动新一轮改革大潮不断涌起。习近平总书记在此番重要讲话中,对改革的先导性明确了“四个有利于”:多推有利于增添经济发展动力的改革,多推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改革,多推有利于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的改革,多推有利于调动广大干部群众积极性的改革。这“四个有利于”,是做好明年和今后改革工作的方向和指针,我们一定要铭记在心,拿出切实的有针对性的改革举措,不断深化改革。

增添经济发展动力,是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依托。时至今日,经济建设仍然是全党的中心工作,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就必须坚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不动摇,就必须把经济体制改革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主轴。我国经济正在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经济结构正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经济发展动力正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增添经济发展动力,在于强大的科技创新能力和应用转化能力,而能够充分发挥效率的制度安排无疑是创新和转化的重要保证之一。多推有利于增添经济发展动力的改革,就要破除阻碍经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推动体制机制变革,从而平稳实现经济增长动力转换、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是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目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为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有利条件。但是毋庸讳言,在我国现有发展水平上,社会上还存在大量有违公平正义的现象。特别是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公平意识、民主意识、权利意识不断增强,对社会不公问题反映越来越强烈。多推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改革,就要通过创新制度安排,创造更加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是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价值。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人民有所呼,改革就要有所应。我们必须坚持“以百姓心为心”,站在人民立场上把握和处理好涉及改革的重大问题,从人民利益出发谋划改革思路、制定改革举措。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某种程度上就是满足感,他们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更舒适的住房、更优美的环境。多推有利于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的改革,就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这些新期待,推出一批能叫得响、立得住、群众认可的硬招实招,处理好改革“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的关系,突破“中梗阻”,防止不作为,把改革方案的含金量充分展示出来。

调动广大干部群众积极性,是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强大动力。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改革的力量源泉。没有人民的参与和支持,任何改革都不可能取得成功。今天我们推进改革的复杂程度、敏感程度、艰巨程度,一点都不亚于30多年前,但是,越是面对繁难复杂的改革任务、世所罕见的风险挑战,越要善用群众的参与热情。多推有利于调动广大干部群众积极性的改革,就要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和建议,畅通群众的参与渠道,充分调动群众推进改革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最广大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改革上来,同人民一道破解发展中面临的难题、化解来自各方面的风险挑战,让一切推动社会发展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广东广大干部群众在明年和今后的改革工作中,务必遵照习近平总书记明确的“四个有利于”,充分发挥好改革先导性作用,不断把改革新红利转化为发展新动能和民生新福祉,不断把改革向纵深推进。

南方日报评论员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更多>>新闻图片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