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国内> 社会 > 正文

嚣张“碰瓷儿”多发,记者亲历教你如何应对

2016-11-29 07:54:01 王劲玉 来源:新华社  责任编辑:李霖   我来说两句

新华网太原11月28日新媒体专电 题:嚣张“碰瓷儿”多发,记者亲历教你如何应对

新华社“中国网事”记者 王劲玉

近年来,不时发生的“碰瓷儿”事件被人诟病,不少人抱着“碰上算倒霉”的心态,让“碰瓷儿”者有机可乘。记者近日亲身经历了一起“碰瓷儿”,经过斗勇斗智,维护了自己的合法权益,交警为此提醒广大车主,遇到事情千万别躲事儿。

【核心网事】嚣张“碰瓷儿”者 私了不成竟砸车

近日,有媒体报道了一起“碰瓷儿”事件,广州一位车主在公路上正常行驶时莫名其妙将两辆摩托车“撞到”。车主下车查看情况时,“被撞者”表示自己的腿被撞伤,要求1000元私了,车主下车查看发现“被撞”的摩托车和车主的车均没有被撞痕迹。

而当车主提出要报保险时,“被撞者”突然翻脸,打电话叫来了10多个人,连哄带吓一定要私了,并强调如果不私了会很麻烦,而车主一直拒绝私了,这时“被撞者”拿起石头,将私家车主的车辆前挡风玻璃砸碎,驾驶位的车窗被砸掉。而这一幕全部被私家车主的行车记录仪拍下。

这起被公认为的“碰瓷儿”事件,经报道后在网上引起强烈反应。不少网友表示,这种暴力“碰瓷儿”应按拦路抢劫罪论处,因为“对社会的危害极大”。也有网友对如何应对表示了担忧。

【记者亲历】“碰瓷儿”有“套路” 莫被“牵着鼻子走”

记者近日碰到一起“碰瓷儿”事件,从刚“撞人”时的“懵”,到冷静下来寻求警察帮助,记者发现“碰瓷儿”者也是满满的“套路感”,这一幕幕如果真按他们的“套路”走,难免就会掉入“碰瓷儿”者的陷阱。

第一幕:你摊上事儿了。记者遇到的这起“碰瓷儿”,与网上的相关报道相差无几,都是“莫名其妙就把人给撞了”。正当记者感到自责并准备下车查看被撞者情况时,4个“被撞者亲属”围了过来。本就有点慌,这下更慌,记者连忙把被撞者以及亲属请上车,并打算送医救治。

第二幕:千方百计要私了。被撞者上车后向记者抱怨自己被撞的严重程度,并将袖子挽起让记者看被撞的痕迹。然而,记者只看到了满胳膊的纹身,在记者不断的道歉声中,被撞者提出“靠边停,咱们说道说道”。

车停稳后,车上5个人开始你一言我一语地诉说事情的严重性,出于“为我着想”,提出如果私下解决不会留下“案底”,费用也从3000元开始,一路降到了1000元。

第三幕:报警?这事儿可就大了。此时距事故发生已经过去了20分钟,记者在这20分钟内也渐渐冷静下来:他们可能就是要钱,而我可能并没有撞到人。这时,记者想到了报警,掏出手机拨打了110,然而在与“被撞者”的一番抢夺之后,电话在110第二次回拨过来时才顺利报了警。而此时的“被撞者”也一改之前的“劝导式”对话,改为威胁:你不想解决,就让你解决不了!

你等着!然后就没有然后了。在等待交警的过程中,“被撞者”依然持续“恐吓”,无奈记者再次拨通了110,表示自己可能会受到人身伤害,要求交警快速赶来。而这时,“被撞者”提出的“私了费”也从1000元降到了800元,最后降为500元。而在记者持续沉默中,“被撞者”放言:“你等着,这事没这么简单。”然后一起消失了。

随后赶到的交警判断,这是一起典型的“碰瓷儿”事件。

【交警支招】只要不躲事 那就没事儿

近年来,类似的“碰瓷儿”事件屡见不鲜,有撒泼耍浑的,有暴力蛮横的,归根结底总离不开私了、要钱。交警提醒,遇到此类事件不要怕麻烦,也不能躲麻烦,只要你不躲事,事情就会得到妥善处理。

交警提醒,“碰瓷儿”者往往人多势众,一拥而上令人不及反应,这时千万不要慌,“最坏的结果是把人撞了赶紧送医救治,就是一起道路交通案件”。

“碰瓷儿”者关心“私了费用”多于关心自己的“伤势”,这时不能在赔偿金额上与其讨价还价,要本着“积极救治,按规定赔偿”的原则,一方面保护好自身安全,一方面要果断报警,千万不能“私了”。

报警、报保险,不能一个人扛。交警表示,现在的车辆都有交强险,而很多车辆也都会买一些商业保险,一旦发生道路交通事故,首先应该报警,其次要报保险。报警,警察会给出公平的裁决,并且不会有后顾之忧,也能保证双方人身安全不受侵害;报保险,会由保险公司与被撞者协商赔偿事宜,尤其是在面对多个“碰瓷儿”者时,不会觉得势单力薄。

另外,要留个心眼,保存证据。当下,很多车辆都装有行车记录仪,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记录事件过程,另外也可在事故现场寻找对自己有利的证据、证人。如果发生“碰瓷儿”者暴力威胁,更要多留个心眼,保存好证据,以便警察处理。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