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国内> 社会 > 正文

六成“00后”拥有手机 沉迷手机令家长担忧

2016-11-28 07:14:04 陈鹏 来源:光明日报  责任编辑:李霖   我来说两句

如何给“00后”补上媒介素养课

带着手机上学,回家和同学聊微信,随时发朋友圈……手机不离身的好日子,北京某小学5年级学生赵照只享受了两个星期。这期间,与妈妈的战争不断升级,周而复始的唠叨、抵抗,最终的一次总爆发让赵照失去了手机的日常控制权。“周末可以在规定时间内使用”,母子两人在相互妥协中重建了和谐关系,“但心瘾还在,谁知道暂时的隔离之后,我将面临什么样的挑战呢?”赵照妈无奈地说。

无奈,无力,无措,是众多家长在处理“孩子与手机”这个问题时最为强烈的感受。“老师建了班级同学群,收发通知;学校社团建了社团学生群,交流讨论……连孩子都说,没有手机,同学们在微信群里聊的事儿我全不知道,就彻底落伍了。作为家长,到底要不要给孩子配手机?但沉迷手机,沉迷社交网络,这样的后果我实在难以承受。”赵照妈左右为难。

小小手机给大人们出了一道难题。但新技术迅猛来袭,我们已无处躲藏。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日前公布的数据显示,“00后”拥有手机的比例达64.6%,这个数据约为“90后”的8倍。“手机控”“低头族”“刷屏族”正在向低龄人群蔓延。该研究提出,应将媒介素养培养教育体系下移至小学课程体系,并注重面向家庭开展媒介素养教育。

网络社交常态化,家长管还是不管

在与父母争取智能手机的战斗中失败的“00后”长春少年周成,大雪天出门参加管乐培训时,还是极不情愿地带上了“老人机”。智能手机曾让周成大开眼界,半夜还用微信与同学聊得火热,结果被父母发现了好几次。

调查显示,手机已成为少年儿童新的娱乐工具,接近半数(46.4%)的“00后”用手机登录社交软件,“00后”少年儿童网络社交行为趋于常态化,他们最频繁的网络行为就是社交。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新闻学研究室主任黄楚新的调查结论是,“00后”更倾向于通过网络寻找信息、结交朋友,他们会害怕因为不会使用电子产品而被边缘化或被排斥,这就使得他们更加热衷网络,从网络中寻找归属感,从而陷入了交友怪圈。

周成的父亲周海新不放心让儿子使用智能手机的原因,是认为孩子缺乏分析判断能力。“现在一些网络小说里、游戏界面上裸露照片并不少见,黄色短视频也能顺利通过微信传播,让人防不胜防。”

既不愿意将孩子与网络隔离,又害怕孩子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很多家长陷入这样的焦虑中。在北京市某重点中学家长微信群中,一位母亲坦言,曾偷偷去儿子的手机上“溜达了一圈”,发现部分微信群里存在极其不良的视频内容。她建议其他家长帮助孩子关闭一些功能,比如通过微信“摇一摇”添加朋友的功能。

而记者调查发现,尽管大部分家长心里矛盾,但实在又无计可施。试图管理孩子使用微信行为的黄女士被女儿屏蔽了,在当面抗议后,女儿的朋友圈才重新对母亲放开。黄女士担心,如果再去干涉孩子用微信,会激化矛盾,“如今,沉默是最好的应对。”

缺位的媒介素养教育

身处新技术环境下,当同样埋头网络世界的大人们寄望于学校来管管孩子时,却发现传统教育体系中针对青少年媒介素养的教育几乎为零。

在北京西城区某中学的一间教室,记者看到近30部手机被锁在储物柜里,该班学生几乎人手一部手机。为了保证正常教学,同学们到校的第一件事就是交出手机,由生活委员保管。当被问及手机的用处时,“获取班级活动通知”“与同学聊天”“在网上购买文具”,是较普遍的回答。

在信息时代出生并成长的“00后”们,从小就拥有着比“90后”“95后”更强烈的信息敏感和需求。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教师于晓冰认为,信息技术在课程中所占的比重增加,网络教学平台、网络搜索被普遍使用,加剧了少年儿童对网络的依赖。

一位班主任马老师告诉记者,曾组织同学们在班会上讨论手机的使用问题,但是收效甚微,“大部分时间全靠孩子们的自觉”。她坦言,并不清楚媒介素养的含义。

如何使用媒介以及对媒介信息进行理性、批判式解读,并借助媒介发展自身的能力,被认为是少年儿童媒介素养的核心内容。据记者调查,目前我国中小学尚未普遍开展媒介素养教育,而这项工程在国外早已启动。据了解,2001年,日本在中小学设立“综合教育”,引入媒介素养教育课程。2002年,澳大利亚已经通过法律使媒介素养教育成为常规教育,并开发了从幼儿园到小学二年级的完整媒介素养教育课程与教材。加拿大则规定在7至8年级学生的课堂中,必须有十分之一的时间用于媒介素养教育。

媒介素养教育需要整体规划

家长束手无策,学校“按兵不动”。谁来告诉孩子如何正确使用手机、接触网络?

家长周海新最后还是给孩子买了部非智能手机,以保证基础通信需求,他说这是无奈的选择,但也可能是现阶段最好的办法。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调研组为此建议,向少年儿童的父母传授媒介知识、技能,帮助父母更好地指导孩子进行媒介使用。专家建议家长,在与孩子的对话中,讨论媒介内容和使用策略,分享彼此的观点和看法,培养少年儿童鉴别媒介信息和批判性看待问题的能力。

“帮助孩子理解电子产品内容的质,而不是简单地控制孩子使用电子产品的量,为他们解释干扰性信息”,黄楚新认为,书籍、电视同样蕴含知识,家长应主动提供更加多元化的媒介组合,以此扩大孩子获取知识、拓宽视野的渠道。

此外,黄楚新建议,“制定媒介素养教育的整体规划,将其纳入中小学课程范围”。相较于传统科目,媒介素养课程是信息时代的新产物,学校要根据自身教育资源以及学生接受水平,专门开设媒介素养课或者结合其他课程采用渗透性教育等方式开展教学。

但随之而来的是另一个问题:师资。据了解,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的博士张洁及其团队曾到全国各地开展过多次师资培训,但效果并不理想,“能讲授媒介素养教育课的老师严重不足,无法满足在更多学校实施媒介素养教育课程的需求”。

在未被纳入整体教学规划,缺乏统一教学体系架构时,着手培养媒介素养的师资力量,难度可想而知。而另一组数据令人心焦,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7.10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1.7%,超过全球平均水平3.1个百分点。显然,面对飞速发展的网络技术,针对少年儿童的媒介素养教育,急迫而必不可少。我们,必须马上行动。

(本报记者 陈鹏)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