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郑州11月26日新媒体专电 题:交通违法抄告单位是管理创新还是滥用执法权? 新华社“中国网事”记者冯大鹏 宋晓东 近日,河南省公安部门表示,在为期一个月的文明交通安全月主题活动中,将实行交通违法抄告制度,个人交通违法信息将被抄告至所属单位,引起网友关注。不少网友称赞抄告制度是交通违法管理模式的创新,有利于加大违法成本,强化社会守法意识,但也有网友认为此举于法无据,涉嫌滥用执法权。 多地探索“丢人惩罚” 交通违法信息抄告单位 河南省公安部门日前表示,从11月20日起,河南省将开展“河南文明交通安全月”主题活动,在为期一个月的活动中,河南省将对各类交通违法行为进行集中整治,并实行交通违法抄告制度,个人交通违法信息将被抄告至所属单位。 据了解,此次河南交通违法集中整治活动,不仅包括严重的交通违法行为,还将一些常见的不文明交通行为纳入到了管理。根据规定,行人过街穿越隔离设施、出行做“低头族”、行人非机动车占用机动车道、过街不遵守交通信号灯,机动车驾驶人不礼让斑马线、右转不让行人、不有序停放、开车打手机、不系安全带、闯红灯、超员超载等行为均在集中管理范围内。 交通违法信息抄告给单位,实行“丢人惩罚”,河南省并非“首创”。 2015年9月,成都市交管局就针对行人、非机动车交通违法实施了抄告制度,规定除接受交警教育外,交通违法行为抄告单位或其社区,其中包括闯红灯、违法载人、横穿马路等行为,抄告制度执行当天,交警就对137余起行人、非机动车交通违法者进行抄告;今年6月,杭州市出台规定,党员严重交通违法将抄告纪检监察机关。 创新管理还是执法权泛滥 交通抄告引争议 交通违法信息抄告单位,是管理的创新还是交管部门执法权的“任性”,引发网友争议。 网友“冯雷猛”说,交通违法行为屡禁不绝,足以说明当前的交通执法效果并不理想,创新执法管理模式十分有必要。 不少网友认为依法治理和道德约束相结合,更有利于解决交通违法问题。网友“来去一生”说,违法行为自然可以通过执法来解决纠正,但是一些不文明的交通行为却成了监管的空白,抄告制度就是将道德约束引入到交通管理,堵住一些人“不是大事,没有关系”这种钻空子、不守规矩的思想漏洞。 然而,一些法律人士对抄告制度的合法性提出质疑。网友“乔志峰”认为,所谓的“抄告单位”类似想通过曝光,让违法者增加对违规违法的恐惧感,本质是通过道德和舆论的压力来解决社会问题。警方只要严格执法,依法惩处违规,就不需要对个人实施额外的“示众羞辱”。 还有律师认为,法律并没有赋予交警抄告的权利,而且将个人的交通违法信息抄告给单位,有“职工犯法,单位受罚”之嫌,既令当事人心中不满,也会让单位感到无所适从,并且将个人信息抄告给单位也涉嫌侵犯个人隐私。 交通管理模式仍待创新 引导社会文明出行 针对社会上的一些质疑声音,日前河南省公安厅对抄告制度作出了进一步的解释。河南省交警总队副总队长苗雨露表示,个人交通违法信息抄告,是针对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在驾驶私家车时出现的违法行为,目的是引导社会重视文明交通,但在具体实施中还是有一些难度,一些机制有待于进一步理顺。 据了解,目前河南省公安厅正在与河南省文明办等部门进行沟通,拟出台一系列规范性文件,包括抄告、交通文明黑名单等制度,将交通违法行为与文明单位评选挂钩,目前正在起草阶段。 北京大成律师事务所律师于丹丹认为,交通管理模式的创新十分有必要,而且抄告制度并不能简单地被判定为行政违法。于丹丹说,行政处罚是指行政机关或其他行政主体,依法定职权和程序对违反行政法规尚未构成犯罪的相对人,给予行政制裁的具体行政行为。交管部门将个人交通违法信息抄告单位等的行为并不属于行政处罚行为,因为这种行为并没有增加公民的负担或者限制其权利,只是为了增加行政执法的效果。 北京市康达律师事务所律师韩骁则表示,抄告制度的执行要考虑到可能诱发劳动者与用人单位间的纠纷,或将导致新矛盾产生。韩骁说,由于没有法律法规授权用人单位对交通违法的员工进行处罚,如果有企业因此对员工进行处罚,很可能会诱发劳动者与用人单位间的纠纷,导致不必要的劳动人事争议。 |
相关阅读:
- [ 05-19]福建省首次曝光三类重点车辆企业交通违法排行
- [ 05-19]年薪15万工程师交通违法后丢工作 月仅赚1500元
- [ 05-11]福州五凤派出所交通违法处罚决定书缺货 9日已恢复正常
- [ 01-23]春运期间全省道路交通预计出行8573万人次
- [ 12-21]泉州市交警支队严厉整治严重交通违法行为
- [ 11-12]北京122处交通乱点将严格落实“实名制承包”
- [ 09-08]全国3416辆校车逾期未检 涉及26个省市
- [ 07-23]互联网交通安全综合服务管理平台明年底将完成全国推广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