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定18日结束的联合国马拉喀什气候大会于19日凌晨3点闭幕,创下10年来缔约方会议结束时间最早的纪录。一通鼓掌后,连日鏖战的各国谈判代表们迎着月光陆续走出主会场,能容纳数千人的马拉喀什厅转眼空空荡荡。
谁在代表中国发声?什么样的人才能成为谈判代表?“国是直通车”为你一一揭秘。
中新社记者王砺尧 摄
在中国代表团成员中,“80”后是主力,“70”后也不少,男性居多。他们中既有来自国家发改委、外交部、财政部、环保部等部委的官员,也有来自国家气候战略中心和清华大学等机构和学校的专业人士。这些人大多不是搞谈判出身,技术型为主,既有学环境相关专业的,也有学能源的和国际政治的。既有从2000年左右就参加谈判的“老人”,也有今年刚加入团队的“新人”,有几个是“90后”。
要成为他们当中的一员,除了在专业上有过人之处,还需要满足三大基本条件。
第一要身体倍棒,倒个时差分分钟,早起熬夜样样通。
按惯例,《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大会每年在五大洲轮流举办。由于近200个缔约方利益诉求相当多元,气候大会基本没法按时闭幕,打“加时赛”是常有的事。这种“加时赛”少说也有20多个小时,最长甚至超过48小时。为使大会能顺利闭幕,各国谈判代表这时就会全力加班加点,争取能尽快得出“大家都不满意,但大家都能接受”的结果。
在这种情况下,体力和精力足够充沛,能迅速投入工作,适应高强度的工作节奏,就成了谈判代表的必备素质。
多位中国代表团谈判代表告诉“国是直通车”,他们几乎没有倒时差的概念,基本上一到会场就马上开始工作。像这次,北京和马拉喀什有8小时时差,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事务特别代表解振华一点钟多抵达酒店,两点半就召集主要谈判人员了解谈判进展。
气候大会的工作强度到底有多大?可以感受下解振华在马拉喀什气候大会上的一天。
这位中国代表团团长的“上班时间”是从早晨6点50分开始的。天还没大亮,解振华就和三五同事匆匆走进下榻酒店的餐厅。他同时做着三件事:吃早饭,研究当天的活动日程,和同事讨论工作——马拉喀什气候大会已进入第二周,各国开始交锋核心议题,他要赶在8点前到中国代表团办公室开例会。
8点,例会准时开始。在大约70分钟时间里,解振华听取了近20个人关于各组谈判进展和主要问题的汇报。有时在听完同事一大段报告后,他会追问:“你们组这个问题本质上是什么问题?”“这个问题的关键在哪?”
这场“有话则长、无话则短”的例会结束了,每个人发言时间不超过4分钟。
中新社记者俞岚 摄
此后的10个小时,解振华是这样过的:
9点20分许,出席“中国角”主题边会并致辞;10点半左右,会见联大主席汤姆森;中午,在办公室会见部分中方参会人员。
这期间,走在会场内外,不断有人和这位活跃在气候谈判一线多年的中国代表握手寒暄,或者请求合影。
之后是参加高级别会议开幕式、和摩洛哥国王见面……解振华吃上午饭时,已是下午四点多。晚上他的日程也排得满满当当:柬埔寨的环境大臣要见,立场相近发展中国家UNDC会议要参加。回到酒店时,夜色已深。而解振华的秘书高健说,这是他比较轻松的一天,“才十几场活动”。
在大会的冲刺阶段,连续30多个小时不合眼更不是什么新鲜事。
发改委气候司副司长李高说,在哥本哈根气候大会的最后72个小时,他才睡了两个小时。参加了6年气候谈判的裴亮回忆说,他最高纪录是连续40个小时不眠不休。那是在2013年华沙气候大会上,因围绕“国家自主决定贡献”这几个词怎么表述意见不统一,各方进行了一轮又一轮磋商。会议在延期一天后顺利闭幕时,“感觉整个身体都透支了。”
第二要内心强大,忍得了寂寞,顶得住压力。
出差是谈判代表的家常便饭。对他们来说,很多人每年差不多有三分之一的时间不是在出差,就是在出差的路上。
在这种出差频率和节奏之下,想多一点个人生活,或者陪陪家人,都几乎是奢望。
中新社记者俞岚 摄
一位至今单身的“80后”男代表坦言,亲戚朋友曾经也给他介绍过女友,但几次都因为自己出差太多而没有了后来。“家人也很担心,觉得工作对个人的事情耽误挺多。”
国家发改委气候司官员陈志华参加谈判已经十年。他的孩子今年9岁,正是和父母撒娇的年龄。作为父亲,每个月至少出差一次的陈志华能给予孩子的陪伴,只是不出差时送孩子上学。
与生活相比,谈判代表们工作中的压力更大。
很多谈判代表并不是以气候谈判为专职,而是有其他工作。在这种情况下,所有和谈判相关的工作只能利用周末和加班时做。也就是说,当了谈判代表很可能没有周末,工作模式是“5 2”“白加黑”。
在气候谈判遭遇分歧难以推进时,压力会明显增加。
陈志华坦言,实现谈判目标的过程中会有很多反对意见,不可能一帆风顺。“既要实现谈判目标,又要维护发展中国家利益,还要体现大国姿态,这三方面有时是不兼容甚至相矛盾的,很难兼顾所有要求。”
用解振华的话说,气候谈判“不光消耗体力,也磨练意志”。没有一颗坚强的心脏,就做不好谈判代表。
不过,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相比,中国谈判代表至少没有外部压力。
一些小国谈判代表因为表现出色,反而会被“出局”。华沙气候大会上,在会场声泪俱下控诉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不力,声称将用绝食向发达国家追讨“气候债务”的菲律宾代表团团长萨诺,事后就在发达国家的施压下,被本国政府调离岗位了。
第三,要不忘初心,有情怀,有担当。
承担高强度的工作,顶着各种压力,拿着并不高的工资……没有点情怀,很难坚持到底。
中新社记者俞岚 摄
在气候谈判桌上,明争也好,暗斗也罢,为的都是国家利益。解振华曾这样鼓励同事:“干这份工作,能给国家发展奠定一个比较好的基础,你这辈子就值了。”
不少代表说,“参加气候大会谈判的时候不管你有多困,只要坐在‘China’的牌子后面,就绝对不会睡着,因为我们代表的是中国。”
而在应对气候变化这项永远没有“完成时”的工作中,中国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国际地位的提高也和个人的成长紧密相连。
裴亮说,气候谈判时各国代表一般都是边盯着议题,边处理手头别的工作。“小国代表发言时常有人交头接耳,还有人起身去洗手间;而我们一说‘中国代表要发言’,所有代表都立刻停下手头的工作开始记录,忘拿同传设备的会抢着去取,越是最近几年情况越是这样。这并不是因为我个人,而是因为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作用越来越被看重。”(俞岚、李晓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