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需强化内功 “我国企业‘走出去’发展到了一定规模,必然伴随各种矛盾。”在商务部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所副所长白明看来,随着我国企业往国外产业结构的不断渗透,难免会让对方有所警惕,可见的是“阻力加大”的趋势在未来还将持续。 就近期的德国芯片设备制造商爱思强公司并购案来说,一贯对外资十分宽松友好的德国,突然以安全审查不合格为由撤回了此前对于中国企业收购爱思强的收购批准。显然这一做法让中国当事企业难以接受。 针对此次中国企业赴德投资并购受阻,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沈丹阳呼吁德国“在安审中提高透明度,明确判断标准,给予各方投资者平等待遇”。 而事实上,对于中国国企投资的所在国而言,同样担忧的是中国企业不透明的问题。 业内人士指出,由于目前进行海外并购的多为上市企业,而海外并购的消息,使得上市公司很快能够获得“国际化”的标签而受到市场追捧,往往使得上市企业融资和股价上涨轻而易举,这让一些企业海外并购显得十分盲目,不顾自身资金实力、管理能力、并购效益。 另外,中国企业的一些不规范之处也令国外决策者关注。例如,缺乏对国际经济形势和目的国的深入了解,没有形成完整的国家化经营意识,缺少融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承担当地社会责任的意识,缺少和经济合作对象以外的各方(议会、工会、媒体、社区等)沟通的习惯,也缺少公共外交的自觉和经验。 国家外汇管理局相关负责人在今年9月份的外汇管理政策新闻发布会上明确表示,支持真实合理的海外并购,希望去做并购的企业是有能力、有条件的,而不是为了面子或者政绩,去进行“蛇吞象”大规模并购行为。同时将重视对海外并购真实性的审核,对虚假投资采取高压态势。 立足长远仍是发展关键 对于中企积极出海参与国际分工,开展海外并购,一直以来都被认为是双赢之举。 一方面国内企业通过海外并购获得设计、研发、营销、服务等高端生产要素,逐步提高了在全球价值链、产业链、物流链中的地位。另一方面,对并购企业和所在国家而言,不仅能够摆脱困境,缓解就业压力,还能够一举打开和进入巨大的中国消费市场。 以英国、德国等欧洲国家为例,这些老牌工业强国的很多中小企业拥有技术,创新能力很强,但往往受限于国内市场小资金少,一旦经济不景气就陷入困境。而通过并购合作和中国巨大的市场结合起来,彼此都会大受裨益。 来自商务部的数据显示,大连万达收购美国AMC院线之前,该企业已经连续3年亏损,被大连万达收购后,当年就实现了盈利,第二年在美国纽约股票交易所成功上市,一下子就为美国创造了1100多个新的就业岗位。 谈及上半年中企海外并购出现井喷式增长的原因,中国股权投资基金协会副会长、中科招商集团董事长单祥双认为:当前,转型升级已成为中国经济乃至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实现转型升级的核心手段就是重组并购。 而在国家“走出去”战略和市场环境因素的推动下,企业产生了在全球进行资源、资本配置的强烈需求,同时自身也有了“走出去”的实力,可以预见的是,跨境并购热潮在短时间内并不会消退。 普华永道并购部合伙人李俊伟用“波澜壮阔”来形容今年全球并购市场。在李俊伟看来,海外投资的蓬勃发展得益于国内资本市场的发展和融资渠道的通畅,包括在投资过程中海外机构的广泛参与等,这使得中国企业能够参与更大规模的海外投资。 而针对当前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低完成率和盈利率。单祥双分析,主要原因是中国企业“贪大求多”,只看短期利益,而忽略了可持续的长远利益和价值。“并购应是在共享经济理念下形成的‘合伙创业、合伙共进、一起成长’的过程。” 海外并购远非“一买了之”那么简单,容不得盲目冲动。目前,立足长远开展海外并购已成为政府、投资界和经济学界的普遍共识。 “中国企业来美投资,有机会享受到两个巨大市场的便利,只要把企业做好、做强、做长远,就会有美好的未来。”国内的万向集团曾以1.49亿美元收购了美国特拉华州的菲斯克公司,后经调整、改造、升级组建了卡玛电动车公司,按计划将生产豪华型跑车,目标是进军美国的高端电动车市场。万向美国有限公司总裁倪频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说,“除了看准时机和目标企业要同国内产业有联系、能互补,关键在于要着眼长远。” 作为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先行者之一,中信集团董事长常振明对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提出两点建议:一是要树立合作共赢的理念,这是最有效降低风险的办法;二是要有清晰的战略并尽快进行本地化,这也是成功的关键。本报记者徐潇 (本期刊头栏头设计 李法明) |
相关阅读:
- [ 11-03]中企海外并购遭遇“成长的烦恼” 近半盈利持平或亏损
- [ 11-01]仅半数盈利 海外并购亟须加强风险管控
- [ 10-25]中国前三季海外并购逾1600亿美元 多家房企狙击海外市场
- [ 10-21]报告称前三季度中企海外 并购额超1600亿美元
- [ 10-18]中国企业全球豪买不止前9月海外并购超1700亿美元
- [ 10-05]我国企业海外并购创历史交易记录 高端制造业成并购热点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