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国内> 时政 > 正文

中国向外派遣维和警察2455人次 为安理会最大出警国

2016-11-11 08:14:33  来源:法制日报  责任编辑:李霖 赵舒文  
分享到:

  □ 本报记者  蔡长春 文/图

今年10月,电影《湄公河行动》火爆大江南北,影片中赢得民众惊叹和钦佩的缉毒民警,正是多年来走向世界的中国警察的杰出代表。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警方大力发展与世界各国的务实执法合作关系,不断加强同国际刑警组织、联合国、上海合作组织、东盟、欧洲警察署等国际和区域组织的交流合作,每年与各国同行开展双多边联合执法行动逾百次,在反恐、禁毒、网络安全、打击跨国犯罪、追逃追赃等领域扮演重要角色,为维护地区和世界安全与发展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向33个国家和地区派出警务联络官,切实维护广大海外华人华侨和海外游子的切身利益;向联合国任务区派遣维和警察2455人次,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最大出警国,主动承担了组建首支联合国成建制维和常备警队的任务……中国警察,已日益成为中国向世界展现形象和实力的一张靓丽名片。

中国公安部国际合作局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多年来,中国警方在国际执法合作中围绕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打击跨国犯罪等中心任务,不断拓宽合作渠道,丰富合作内涵,提升合作层次,取得了显著成效。中国公安机关已逐步成为高度开放、深度融入全球执法合作体系的警务机构。中国警察愿为地区和世界安全与发展承担更大责任,愿为建立更加公正、和谐的国际警务大家庭贡献更大的力量。”

拓展双边多边合作

今年10月25日上午,一队巡逻执法船缓缓驶出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关累码头,为期4天的中老缅泰第51次湄公河联合巡逻执法正式启动。

2011年湄公河“10·5”惨案发生后,在中方的全力推动下,中老缅泰四国执法部门建立了湄公河流域执法安全合作机制,派出执法力量共同守护湄公河流域百姓心中的“生命线”。5年来,湄公河流域执法安全合作机制,已成为国际警务合作的一个成功范例。

近年来,公安部高度重视并大力推动国际执法合作工作,充分发挥高层互访的引领作用,有效利用有关会晤机制平台,定期与外国执法部门和有关国际组织进行坦诚深入的磋商,有效凝聚共识、管控分歧,为不断深化双边、多边务实互利的执法合作发挥了重要作用。

今年6月14日,第二次中美打击网络犯罪及相关事项高级别联合对话在北京举行;今年6月13日,中英举行首次高级别安全对话……近年来,中国警方与各个国家和地区警方以工作会晤、工作会议、热线联系、签署合作文件等形式,持续深入地开展双边或多边执法合作。

据统计,中国警方目前已与113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务实高效的合作关系,搭建了129个双多边合作机制和96条联络热线;与49个国家的内政警察部门设立了65条24小时畅通的联络热线,与50余个国家的内政警察部门建立了定期会晤机制,同70多个国家的内政警察部门签署各类合作文件400余份;牵头或参与的国际组织及相关多边机制82个。

重拳打击跨国犯罪

今年9月20日20时许,一架中国民航包机缓缓降落在江苏南京禄口国际机场,63名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嫌疑人被我国公安机关从柬埔寨押解回国。这是自2015年11月公安部部署开展打击治理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专项行动以来,中国警方在境外战场的最新战果。

境外战场取得的优异成绩离不开中国警方与其他国家和地区警务执法部门间长期以来的密切协作和结下的深厚情谊。据统计,在相关国家和地区警务执法部门的大力配合下,公安部在专项行动期间已先后17次组织工作组赴肯尼亚、马来西亚、柬埔寨、老挝、印尼等地开展警务合作,共捣毁境外电信网络诈骗窝点65个,抓获犯罪嫌疑人1168名,破案3300余起,涉案金额7.1亿元。

近年来,中国警方与有关国家和地区警方严密防范,加强双多边交流,在打击贩毒、网络犯罪、贩卖枪支、偷渡、拐卖人口、开设赌场、组织跨国卖淫、侵犯知识产权等违法犯罪活动中,通过跨国专项行动、加强案件协查、调查取证、证据交换、缉捕遣返犯罪嫌疑人等务实合作,取得了良好效果。特别是2014年以来,公安部组织开展打击经济犯罪“猎狐行动”,缉捕回国大量外逃犯罪嫌疑人。与越南等国开展联合追逃行动,递解回国数十名重要在逃人员。

2016年9月10日至12月9日,中国公安部禁毒局与越南公安部警察总局组织开展第三届边境联合扫毒行动,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据参与这次联合扫毒行动的民警介绍,经过三次联合扫毒行动,中越两国执法部门的联合执法机制逐步完善,两国的一线缉毒民警也越来越从中体会到跨境执法合作的优势。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更多>>新闻图片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