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国内> 社会 > 正文

新中国流行语变迁记:有的消失不见 有的积累沉淀

2016-10-24 07:40:59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责任编辑:陈玮   我来说两句

“同志”“好好学习,天天向上”“革命不是请客吃饭”“破四旧、立四新”“五讲四美三热爱”“万元户”“I服了You”“囧”“给力”“香菇蓝瘦”……有哪些词儿您曾天天挂在嘴边?有哪些词儿让您摸不着头脑?

流行语,一个国家的“口头禅”。它们在大众中口口相传,承载着各个时代群体的集体记忆。它们像社会生活中一根根敏感的神经,潜入一个民族或国家的肌理之中。新中国成立后,汉语流行语经历了哪些变化?其中的社会意义和文化意义何在?弄清这些问题,对于处在转型时期的中国社会来说至关重要。

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

政治价值主导社会流行语

这个国庆节期间,长期从事语言学教学的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教授骆峰,回到湖南老家看望90多岁的姑妈。让她惊讶的是,虽然老人年事已高,但依然清晰地记得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一些歌曲的歌词——“天大地大不如党的恩情大,爹亲娘亲不如毛主席亲”,对共产主义就是“楼上楼下,电灯电话”“一大二公”等流行语更是记忆犹新。

如果给新中国60多年来的流行语做一个简单的划分,会发现这样一个奇特的现象,以1979年为界,在此以前,社会流行语一般与政治相联。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有了自己的社会文化理想——共产主义,充满了建设激情;但人们对共产主义的理解有明显的乌托邦色彩。”骆峰表示,“同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鼓足干劲”“力争上游”“赶英超美”“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等流行语,都是当时人民精神面貌和生活常态的真实反映。

当政治价值成为社会认可的本位价值后,其另一种表现形式——强调阶级和阶级斗争的流行语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蔓延。最明显的表现是“阶级斗争要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路线是个纲,纲举目张”这样的话成为人们的口头禅。

身为“60后”的骆峰将这一时期的流行语特征归纳为:一致的精神认同、口号式的统一的表述口径和整齐划一的话语格局。像强调社会的整体秩序和利益的“一切听从党召唤”“到革命最需要的地方去”,强调社会公平公正的“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割资本主义的尾巴”,强调勤俭节约的“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这些词都体现了当时的主导价值观。

“持续不断的运动带来了政治词语的爆炸增加,让这一时期的社会流行语充斥着斗争性和反智性。”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副研究员唐正大对本报记者表示,这些词基本来自最高领导阶层的政令和宣传,它们被制作和传播的目的,就是要成为流行语,具有清楚鲜明的目的性和与党中央的高度一致性。另外,这些流行语语义鲜明、表达清晰,具有高度的语义透明性,直接指称那个特定时代的重要主题、事件和日常的政治生活方式。同时,从表达层面来看,没有也不可能有诙谐戏谑的色彩。这些都是后来的流行语所不具备的特点。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