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国内> 社会 > 正文

长征壮举 永载史册

2016-10-23 13:32:35 徐云兰 王正东 来源:《光明日报》  责任编辑:李霖   我来说两句

红军长征在人类战争史上是绝无仅有的,这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的英雄壮举,改变了中国也影响了世界。深入解读长征精神的基因密码,充分挖掘不忘初心、继续前行的精神动力之源,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伟业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献身理想 植根人民

长征是一部用坚定的信念和不屈的精神书写的精神史诗,其所产生的精神力量已经突破了时代和国度的界限,树立了人类活动史上一座无与伦比的丰碑。

远大理想是红军勇往直前的精神航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红军,从建军之时就以党的理想为理想,以党的方向为方向。亲历长征的徐向前元帅说:“这种精神力量,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来源于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有了坚强精神支柱的红军队伍,在九死一生中,最终战胜了一切凶恶顽敌,克服了一切饥寒疲劳和风雪泥沼,在向着远大理想进发的征程中迸发出强大的精神力量,谱写了人类史上无与伦比的英雄壮歌。

必胜信念是红军斗志昂扬的不竭源泉。选择马克思主义这一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是共产党人在诸多思想和道路中反复对比思考后的庄严抉择。一旦认定这条道路,共产党人就牢牢树立起必胜的信念。长征中,红五军团军团长董振堂为确保一名红军的妻子顺利分娩,带领战士阻击敌人两个小时,他说:“我们今天革命打仗,不就是为了他们的明天吗?”革命必胜的信念如春雨滋润花蕾,激励着整个红军队伍。无论革命形势多么凶险、战争多么惨烈,红军官兵始终对胜利充满了乐观精神,他们的斗争意志始终无比坚强。

群众支持是红军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红军在长征中始终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1935年10月,陈云在向共产国际报告长征情况时说:“我们所到之处都得到了群众的支持,这是红军长征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长征中红军的实际行动,为他们赢得了救苦救难的“菩萨兵”称号,得到了广大穷苦百姓的真心拥护、支持和跟随。正是由于人民群众的高度信任、全力支持和真心爱戴,红军最终战胜千难万险,胜利完成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艰难困苦 玉汝于成

每一个历史事件都会以其对人类精神影响的深刻程度,打下深浅不同的印记。红军长征这一世所罕见、艰苦卓绝的壮举及其缔造的伟大长征精神,将永远铭刻在中国革命和中华民族的史册上。

红军将士以钢铁般的意志和超人毅力,仅靠一双脚板,跨越近百条江河,攀越40余座高山险峰,穿越了被称为“死亡陷阱”的茫茫草地,用顽强意志征服了人类生存极限。在翻越“鸟飞不过,人不可攀”的夹金山时,时任红一团团长的杨得志回忆说:“一天行军百十里,紧接着打仗,也都不感觉特别累。可是,来到雪山上却不行了。最大的问题是气短。每迈出一步都要付出巨大的努力。”但极端的恶劣条件并没有吓倒红军将士。“雪山低头迎远客,草毯泥毡扎营盘”,红军表现出的敢于战胜一切困难的坚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震天撼地。

从存亡数量对比上看,红军将士可谓九死一生。在强度湘江、乌蒙千里回旋、苦战百丈关、血战独树镇等数百场战役战斗中,上到军、师长,下至每一名红军战士,都将生死置之度外,为了夺取胜利不惜献出宝贵的生命。一部长征史就是一部用青春、生命写就的革命英雄主义史诗,一条长征路就是一条用革命热血染红的绚丽飘带。

长征中,红军始终把严格执行纪律作为事关全局的重要工作来抓。1934年10月,红军总政治部先后颁发《关于准备长途行军与战斗的政治指令》和《关于适应行动与环境的巨大转变加强政治工作的训令》,明确“坚决的与脱离群众、破坏纪律的现象斗争”,并在部队大力开展“创造争取群众工作的模范连队”活动。红军还积极向群众宣传红军的纪律并让群众监督纪律的执行,红军在遵义城中张贴《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部布告》,明确“如有违犯群众利益的行为,每个群众都可到总政治部来控告”。这不但强调了红军群众纪律的极端重要性和严肃性,也把铁的纪律变成广大官兵的自觉行动。

长征,既是革命与反革命两种力量的殊死搏斗,也是正确路线与错误路线两种前途的政治较量。血的教训使广大红军官兵明确,坚决不能让教条主义的“左倾”冒险军事路线葬送红军、葬送革命。通道会议、黎平会议、猴场会议、遵义会议,正确的军事路线被一次次肯定,随着毛泽东在党和军队的核心领导地位的逐步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坚持从中国革命实际出发的共产党人力挽革命危局,为取得长征胜利奠定了坚强的组织领导基础。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