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度与高度——习总书记文艺座谈会讲话再回忆
2016-10-18 16:32:16 来源:人民网-文化频道 责任编辑:陈玮 陈玮 |
分享到:
|
另一件往事是中国美术学院的发展。习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十分关怀美院的发展。其时美院正处在重建南山校区、发展象山校区的关口。美术学院这样特色性的人文学院,在中国高等教育的历史性跨越发展中,到底处于怎样的位置?2006年春,习书记主持省委常委会,专门听取美院的汇报,提出“浙江省全力支持中国美院创建世界一流大学,为文化大省、教育强省、美术强省的建设继续作出重要贡献”,并给予美院以强有力的支持。这在当时的全国艺术教育界传为佳话,并推进了各地对艺术教育的重视和支持。我在汇报中谈到美院发展坚持的“望境理想”“哲匠理想”以及创造性活化的思想,总书记说:听说学院有很大的发展。我说:设计象山校园的建筑师王澍获了普利兹克奖,象山校园已经名满海内外了。总书记颔首微笑。 岁月倥偬,讲话已历两年,却声犹在耳。那一天最深的印象,是总书记以他特有的风格,深情叙述,娓娓道来。我的位置与总书记仅一桌之隔,他翻动纸页的声音,我都听得分明;他情深意切的姿态,我都看得清楚。总书记的讲话创造性地回答了中国文艺的问题,在新世纪的起点上,吹响文艺发展的号角,既是一个纲领性的历史文件,又是我们文艺创作的指南。最使我难忘的是总书记的脱稿言说。总书记的书单几乎是在深情怀想中涌出来的,夹忆夹叙之中有许多亲历的具体生活。我还记得当回忆俄罗斯文学时,他还对着我插了一句:我还喜欢列宾的《意外归来》。正是以这样一种对话的方式,用一代人的书单,道出一代人共同的心灵向往。整个讲话拥有一种文学艺术的力量。我们感到讲话的不仅仅是一位文艺的热心者,更是一位深有体会的文化中人,一位循循善诱的同道。我心中油然升起的是一个受着世界优秀文化养育的、对世界灿烂文明心存敬意的政治家形象,一个文明大国的领袖形象。 总书记的讲话显示了他的文化襟怀,没有官气,接地气;没有文件味,有人情味。他的讲话有许多三三一组的语言,如“三精”——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创作精良,“三抒”——抒写、抒情、抒怀,“三先”——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三有”——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三无”——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这些极其生动的表达,在讲话现场就让我们过耳莫忘,我的笔记中都有清晰的记录。两年来,这些语汇已成为中国艺坛的最常用词,像一张语言的网,兜揽着讲话的主要内涵,在民间、在基层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种语言的魅力实际上已经构成了一种超越文件学习的传播力量,细雨润物,沁养人心。 总书记的讲话中蕴含着朴实的眼光和递进的视野。在脱稿言说中他深情怀记贾大山同志,谈友谊,谈情怀,谈人的精神,生动的言语塑造了一个坚守生活大地的草根作家的形象。总书记还谈到老作家王愿坚同志,谈他晚年的感慨,谈他对《创业史》作者柳青同志的称赞,这些发自肺腑的叙说,贯连起一种宏大的人格关怀,一种感人至深的人性魅力。 总书记的讲话还十分善于用层层叠进的的视野,来深度叙述文化的命题。如评点文艺乱象,呼唤时代精品,总书记先指出:“创作是自己的中心任务,作品是自己的立身之本。”接着谈优秀作品的重要性和特性:“优秀作品并不拘于一格、不形于一态、不定于一尊,既要有阳春白雪、也要有下里巴人,既要顶天立地、也要铺天盖地……”这几句话就极具深入浅出的风格。总书记分享了文学阅读的经验,感喟优秀文学作品对历史、对人性的影响。接下来,他生动地指出了当前的文艺乱象,其中的把脉诊断,十分准确,成为近期文艺比评的重要尺绳。这段文字不多,却将艺坛乱象尽收其内,极具剖析的力量。再接着,仿佛中医切判顽症,指出突出的问题是“浮躁”,如何解决“浮躁”,务要求“精”。在这两段中,又有极其精彩的论说,让我们在感觉批评的锋芒之时,又感受语言的快意。求精之后,总书记提出“渐进、渐悟、渐成”的过程,标举出王国维的三个诗境,进而提出“创新”的紧迫和要务,最后落脚在艺术家德艺双馨的自我修炼。洋洋洒洒,循循道来,由问题到现象,又到解决的方案和思想,既具剖析入理的锐意,又有思接千载的诚心,异样清新,绝不生涩,层层铺陈,持续深化。 两年过去了,无论是学校的工作,还是个人的创作,都获益于对讲话的学习。尤其那个面对面的现场经历,每当想起,如沐清风,总让我深深地浸没在一个巨大的文艺语境之中,往还于一个时代心灵的风云里。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