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度与高度——习总书记文艺座谈会讲话再回忆
2016-10-18 16:32:16 来源:人民网-文化频道 责任编辑:陈玮 陈玮 |
分享到:
|
编者按:10月13日,人民日报旗下微信公众号“学习小组”“侠客岛”先后刊发了习近平总书记文章《我的文学情缘》,14日,人民日报和光明日报全文刊登该文。 在这篇文章里,习近平唠家常般地谈起他的文学阅读史。从孩提时“岳母刺字”的刻骨铭心,到为官宁德时对寿宁知县冯梦龙的心有灵犀,从梁家河窑洞里手不释卷读《浮士德》,到古巴首都哈瓦那两度凭吊海明威,雕刻时光般的讲述,把人带入了一段文学滋养、理想激荡的时空之旅。 深情的回忆和亲切的讲述,透露出习近平对文艺事业的深厚感情,对文艺创作的热切期待。如果说《讲话》是总书记从党和国家层面对文艺工作做出定位和提出要求,那么这篇《我的文学情缘》则更多地从他个人阅读欣赏经验角度,印证了文学艺术给人的巨大精神力量。两者互为表里,深化着我们对文艺创作时代使命的理解。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发表重要讲话两年以来,文艺界乃至整个中国社会对文艺创作的关注和努力更加升温。文艺如何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如何更加有益于世道人心,怎样以文化的方式塑造中国独特的国家形象,以文化自信和中国精神助推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要扛起肩上的重任,中国文艺还需进行有闯劲、有韧性的不懈探索。 文艺座谈会已过去两年。总书记讲话的现场实况依然生生如在目前。 那是北京深秋,天高气爽,我们一早就来到人民大会堂。作为美术界的代表,我的发言安排在第四位。我的发言围绕着两个往事的回忆来切入中国美术的现状与期望。这两件往事都是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时,我作为当事人亲历和见证的真情实事。 一件是浙江美术馆的创建。杭州建专业美术馆的呼声由来已久,到新世纪初年,浙江省文化厅已着手规划。但馆址的选择却有歧见。一种观点主张建在湖畔,另一种观点力主建到钱江新城。2003年秋,我同肖峰老院长联名致信习书记,力陈湖畔建馆是美术界几代人的愿望,并叙上世纪末肖院长在长桥地块埋下美术馆石碑的往事。这封信得到习书记的重视,他于当年大年三十的上午,冒着寒风冷雨,打着伞,带着一行人视察长桥现场。之后在柳莺宾馆召开现场办公会,习书记听了各方面的意见后,厘清众议,确定美术馆选址西湖边。习书记深情指出:美术馆既然建在西湖边,就应当是中国的风格。那天,我正好穿一件中式对襟棉袄,习书记指着我说:就像许江的衣服,一眼看去就是中国的。习书记的这番话,不仅定位了美术馆的建筑风格,而且指明了内涵发展的方向。从此,浙江美术馆揭开了设计和建设的日程。当我在发言中回忆当年现场考察的情况,总书记亲切地询问:这个馆现在怎么样?我脱口回答:这个馆在浙江美术创作和展示中发挥重要作用,在全国也有影响。总书记满意地笑了。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