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增长政策成效显现 筑牢中国经济企稳基础
2016-10-05 11:03:34 来源:中国经济网 责任编辑:陈玮 陈玮 |
分享到:
|
近日,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1-8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40583.6亿元,同比增长8.4%,增速比1-7月份提高1.5个百分点。纵观8月份经济数据,亮点频频。工业增加值增速加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额增速加快,发电量增速加快,投资增速加快,消费增速加快,出口降幅收窄,PMI回到荣枯线以上,CPI创新低,PPI降幅收窄,等等。这些数据释放出的积极信号表明,无论从供给端看,还是从需求端看,无论从宏观运行看,还是从微观活力看,在一系列稳增长措施下,中国经济企稳基础越来越牢固。 冰冻三日,非一日之寒。诸多经济数据释放出积极信号并非偶然。这是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产业政策共同发力的必然结果。积极的财政政策不可或缺,在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提振需求方面发挥出重要作用。受减税降费影响,8月份财政收入增幅仅1.7%。减税降费减少了财政收入,但也减轻了企业负担,增强了企业搏击市场的能力。 数据显示,1-7月份,营改增整体减税2107亿。财政支出力度不减,1-8月份,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16120亿,同比增长12.7%。正是由于财政资金充分发挥出引导作用,投资才保持了稳定增长。截至2016年7月底,国家发展改革委向社会公开推介的PPP项目中,已有619个项目签约,总投资达10019.1亿元;国家发改委推出的11大类重大工程包中已开工48个专项、405个项目,累计完成投资63767亿元。可以说,积极的财政政策为经济企稳回升奠定了坚实的需求基础。 再来看货币政策。从2014年底到2016年初,为降低融资成本,支持实体经济发展,货币政策整体偏向宽松,期间央行6次降准,6次降息。连续降息降准降低了利率,减少了企业的融资成本,维持了企业的现金流,促进了企业发展,为宏观经济企稳提供了微观基础。由于货币政策的效应递减,出现了“流动性陷阱”,从今年二季度开始,货币政策又逐渐收紧。但这不能否认货币政策在稳增长中发挥的作用。如果2014年底到2016年初,不实施偏向宽松的货币政策,高企的融资成本也许会压倒更多中小企业,不利于中国经济企稳回升。 关于产业政策的效果,最近经济学界正在争论。那些认为产业政策无益于经济增长的经济学家,仅仅是个人之见。事实上,产业政策在维持一个国家经济稳定以及健康发展方面,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为推动经济企稳回升,2015年,中国政府出台了《中国制造2025》、《关于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的指导意见》、《关于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加快培育经济新动力的意见》等文件,有力推动中国高端制造业、电子商务、现代服务业等产业发展。2016年,“十大扩消费行动” 启动实施,在扩大居民消费的同时,带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一系列产业政策为经济企稳奠定了坚实的产业基础。 在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产业政策的共同作用下,中国经济增长动力出现两大趋势性变化。一是产业带动上,由以工业为主导,向以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转化。有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速快于第二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4.1%,比上年同期提高1.8个百分点。1-8月份,工业高技术产业投资以及文化、旅游、养老等服务业投资大幅增加。二是需求带动上,由以出口和投资为主导,向以消费为主导转变。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73.4%,比上年同期提高13.2个百分点,比资本形成总额的贡献率高36.4个百分点。这两个趋势性变化,说明在产业结构升级的同时,消费也在持续升级,供需有效互动,经济结构持续优化,为经济持续健康增长酝酿出新动力。 经济企稳不是偶然出现的暂时性现象,而是必然出现的趋势性现象。由于“流动性陷阱”的存在,货币政策持续发力的空间有限。但是考虑到货币政策的时滞性,前期货币政策对未来经济增长依然会产生一定作用,再加上财政政策和产业政策的持续发力,经济企稳回升的趋势会继续保持。(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乔瑞庆)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