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 硕 王 莹 仇 逸 廖 君 开学以来,不少学生在课堂学习之余还想吃点“小灶”。但由于公办教师有偿补课受到明令禁止,不少学生家长转而参加网络在线补课,一些表现优异的在线补课老师更是成了“网红”,受到学生青睐。 业内人士和专家认为,随着我国在线教育规模日益壮大,在线补课成为日益重要的学习手段,但如何管理,成为摆在教师和教育主管部门面前的一大难题。 在线补课受家长热捧 开学将近一个月,随着学习内容越来越多,长春市民刘女士越发觉得孩子学习有些吃力,便给孩子报名参加了某在线教育平台的在线补课,利用放学时间在家里补习初中英语。 “现在公办教师不让补课,我们又想让孩子多学一些知识,所以只能在网上补。老师一对一视频补课,哪里不会都能问,还是挺方便的。”刘女士说。 记者了解到,目前像刘女士一样选择让孩子参加在线补课的家长还有不少。一些家长表示,相比于传统补课,在线补课时间相对自由,在屏幕上与老师面对面,家长还可以通过软件旁听、监督,课堂作业可以网上实时批改,确实方便了不少。 记者查询一些在线补课平台的介绍发现,很多平台的课程都打出“名校名师一对一辅导”“24小时在线解疑释惑”“手机、电脑、PAD随时随地学”等宣传语,一些网站还承诺为孩子制定个性化学习方案、实现快速提分。 除补习在校内容外,一些家长还选择给孩子在线补习奥数等课程。上海市民邱女士说,在线学习奥数每节课140元,老师都是名师,讲授内容深入浅出,不仅价格比线下便宜不少,录像还可以反复看,作为课余学习性价比还是很高的。 沈阳市一位家长告诉记者,在线补课最大的好处就是资源广。他通过淘宝网购买课程,让一位远在美国的教师给孩子上英语视频课,不仅内容有保证,价格也很实惠,每节课不到100元。 违规合规难界定 记者发现,不少在线补课平台宣称,其教师大多是清华、北大等知名高校毕业的专职辅导教师。为了增加可信度,一些平台还承诺会对老师进行定期考核,确保辅导质量。 然而记者了解到,目前参加在线补课的教师里,除部分专职辅导教师外,还有相当一部分是公办学校的教师。一些学生和家长担心,公办教师参加在线补课会耽误正常教学活动。 记者在一家在线补课平台咨询了解到,该平台可以为家长提供来自各大名校的公办教师,且保证是教学经验丰富的资深教师,价格要视学校和教师本身具体商定。 一些地方教育主管部门负责人表示,公办教师参与在线补课是否属于“在校外社会力量办学机构兼职从事学科类教学、文化补习并从中获取报酬,属于有偿补课”,各地界定标准尚不一致,但既然从中获取利益,就具备了有偿补课的嫌疑。 武汉市教育部门规定,公办学校在职老师不允许组织、推荐和诱导学生参加校内外有偿补课,也不能参加校外培训机构或由其他教师、家长、家长委员会等组织的有偿补课。但目前还有很多地方在这方面的规定并不明确。 辽宁省实验中学浑南一中副校长王野认为,老师自己做网络补课,可能造成对白天工作的疏忽,不应提倡。 有基层教育主管人士表示,由于受到商业化在线教育平台高薪的影响,一些学校的教师思想出现松动,“宁可当网红,也不守讲台”,久而久之不利于基层教师队伍的稳定。 除了教师行为如何界定和管理外,在线补课内容如何监管也成为难题。由于目前商业化在线教育平台多、开课量大,导致有关部门难以对其讲授内容进行监管,在线教育传播的内容是否健康、合理,仍难以得到保证。 监管和内容供给一个都不能少 一些教育界人士建议,对待在线补课,一方面要加强对商业化在线教育机构的管理和引导,促使其正规发展,另一方面也要加强公办在线教育平台的建设,建好公共平台,体现公益性。 专家认为,规范办学和授课行为、对教师参与行为做出明确规定,是在线补课必须先自己补上的一课。上海市一位小学校长建议,有关部门应对在线补课市场进行充分调研,建立合理的教师身份监管制度。同时,应让优秀的教师资源通过合规合法的途径实现自己的价值。对确实优秀的教师,还应该政府购买,在网络上公开,让广大学生共享。 上海市经信委副主任邵志清表示,在互联网时代,教育的方式得到扩展,在线教学使学习内容、资源范围扩大,是课堂内容的有益补充,如果正确运用,将成为对学生学习有益的途径。 据了解,目前一些地方已开始建立公益性的在线补课平台。沈阳市教育研究院副院长黄艳表示,沈阳教育研究院于2012年4月开通了沈阳网络教育电视台,为学生录制“微课程”等课程视频,授课教师均为市级以上骨干教师及教育专家。 一些专家认为,公办在线补课平台是体现公益的很好探索,未来应逐步铺开。应探索优秀公办教师开办网上公益课堂等形式,让在线补课的优质资源成为面向大众的公共教育途径。
|
相关阅读:
- [ 03-30]法律并未一律禁止公职教师在线补课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