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国内> 社会 > 正文

追寻长征精神 80年间看班前村“握指成拳”奔小康

2016-09-24 11:51:47 杨阳 李昕宸 来源:人民网-青海频道  责任编辑:林晨   我来说两句

人民网果洛9月23日电(杨阳李昕宸)八十年前,红军长征的队伍从四川来到青海,在果洛州班玛县的短短20多天里,伟大的长征精神在玛可河畔的藏族群众心中播下了不灭的革命火种。

八十年后,在距离红军沟24公里的班前村,基层党员干部与群众不忘初心、握指成拳,除旧貌,换新颜,加速奔跑在脱贫致富的康庄大道上。

  党员群众握指成拳撕旧貌

在玛可河畔,当了14年村书记的“全国劳模”尕玛求深情凝望着眼前这片绿水青山的班前村。谁能想到,30年前连饭都吃不饱的贫困村,如今已是安居乐业的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80年代初期,我们这没有一座定居的房屋,不通水不通电,挖穷根不能只靠老天吃饭。”说起过去,尕玛求一脸凝重。

贫困,因为这里地处偏远,信息闭塞;贫困,因为人们思想守旧、观念落后。但是贫困,唯一没有打倒山里牧民追求幸福的斗志。

1988年,尕玛求自发组织了7名贫困牧民到150 公里外的班玛县达卡乡采挖大黄,这是班前村历史上第一次有人外出搞副业、创收入,尕玛求成了当地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从“吃螃蟹”到“领头羊”,个性倔强的尕玛求从不放弃任何一个可以脱贫的机会。

1994年,尕玛求在担任班前牧委会主任时,组织了8名牧民成立了装卸木材的运输队,当年每人平均挣了1000余元,有当地人开玩笑说,班前村的好日子是拖拉机“带出来的”。搞副业,让村里人尝到了甜头,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转变观念,在党员干部的带领下,牧民们的兴头更足了。

2000年,尕玛求开始担任班前牧委会党支部书记。作为全村人的“大家长”,尕玛求一门心思带领群众大打“翻身仗”:采集药材、经商修路、植树造林,如今灯塔乡每年有800多人从事第三产业,收入达160余万元。

“现在群众的心思都放到了如何改变贫穷的现状,如何勤劳致富上。”尕玛求说。现在游手好闲、违法乱纪的人少了,扶贫帮困、助人为乐的人多了。

班前村旧貌换新颜,而在尕玛求的心里一直有一个结:当年条件限制,没能上学读书成了他的遗憾。每当开学的日子,尕玛求想得最多的就是“谁家的孩子没有上学”。

如今在班前村,一所名为“红星希望小学”的寄宿制学校为全村的孩子插上了追求梦想的翅膀。之所以起名红星,就是为了纪念和传承80年前红军长征留下的精神火种。尕玛求激动地说:“现在的幸福生活就是当年的红军、今天的共产党带来的,我们要感恩,并永远传承下去。”

发挥特色旅游脱贫换新颜

走进新时代,80年前红军留下的足迹,80年后成为班玛县最宝贵的财富。随着班前村获得“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的称号,红色精神、绿色生态成为班前村的闪亮招牌。在旅游产业带动下,就连百姓居住的藏式碉楼也开始“改头换面”了。

班玛藏式碉楼的历史可追溯到800年前,这里有着中国保存最完好的藏式碉楼群落之一。由古老石砌技法建设而成的棕灰色民居形似古堡,与蓝天绿地交相辉映。

过去,这是民居,也是革命年代保命躲匪的碉堡;现在,这还是民居,更是和平年代待客增收的平台。“为了发展农村经济和旅游业,提高当地牧民群众的收入,2015年政府投入90万元,把牧民生活的碉楼改造成了藏家驿站,全村共有4户家庭建成驿站,正在装修的还有16家。”灯塔乡乡长班玛仁增说。

牧民才云就是班前村里最早吃“旅游饭”的人家。如今,她的家一共有6个房间,可同时接纳12人。“我们的宾馆是5月份刚开业的,至今接待游客也有几十余人,收入比往年增加了不少。现在来红军沟和玛柯河林场旅游的人越来越多了,我相信生意会越来越好。”才云说。

近年,班玛县以打造“三色班玛”为目标,充分利用当地绿色生态、民族风情、特色资源等优势,走“特色化、品牌化、优质化”的发展路子,高原特色旅游正在助推美丽乡村换新颜。

“目前,我们在临近公路的街道上放了藏家驿站的牌子,我们县上的微信公众平台也在大力推荐。今后,我们将会在各大旅游应用软件上推广,希望能够实现在线预订,吸引更多的游客,也能够帮助我们的牧户增加收入,真正实现奔小康”。灯塔乡副乡长拉毛说。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