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9日,“长征路上奔小康”网络媒体“走转改”采访团来到甘肃兰州市七里河区魏岭乡沈家岭村采访。图为在沈家岭村红色革命广场,76岁的李厚功(左二)回忆父辈讲述的沈家岭战斗故事。张佳琪 摄
千龙网甘肃兰州9月20日讯(记者马文娟)沈家岭村是1949年解放兰州战役沈家岭战场遗址所在村。当年,此地工事之坚固、敌人之凶悍、地形之复杂,均属前所未有,故有“兰州锁钥”之称。
如今,借着发展红色旅游业的东风,沈家岭村的精准扶贫也在扎实进行。“生活变好了,以前有2头骡子就叫地主,现在好多人家都两辆车了。”76岁的李厚功老人这样说。
村民朱应平的家就在红色革命广场旁,深深的院子里种着苹果、冬果,还养了一头羊。院子正对着半山的梯田,里面是当地主要农作物——百合、玉米和土豆。朱应平的爷爷和父亲都已过世,兄弟姐妹四人中,大哥和姐姐已经结婚,二哥在外打工,作为老幺的他担负起了照顾患病的奶奶和母亲的任务。如果只靠自己种田,收入十分有限。为此,村里每年每亩地补贴38元,提供双垄玉米的地膜,能够保湿、抗旱、增加产量,还免费提供土豆种子。如今,朱应平家的大门还挂上了“全国基层农技推广补助项目科技示范户”的牌子。
与朱应平家一巷之隔的王世发,是精准扶贫户入户家庭。王世发患有脑出血,妻子也丧失了劳动能力,家庭主要收入靠两个儿子外出打零工。2015年,帮扶干部、七里河区委党校副主任科员王虎帮王世发的两个儿子找了工作,长子王小虎在工程队安装路灯,次子王小军跑长途运输,两人月工资都在3000元以上。王世发的妻子也申请到了临时救助。2015年,王世发家家庭人均纯收入达12244元。
朱元宝也是精准扶贫入户的受益者。他家共有3口人,住在已有五六十年历史的砖木结构老房子里,主要靠种地维生,因为文化程度偏低,缺少技术,只能依靠传统农业种植,没有固定收入。2013年,朱元宝家的人均纯收入只有2693元。
在帮扶干部的帮助下,朱元宝的儿子朱玉龙到七里河大滩物业上班,每月工资2200元,有了固定经济来源。朱元宝的妻子参加了区里组织的家政培训,取得劳务部门认定的劳动技能证书,在农闲之余,也能外出打工。同时,朱元宝家还享受百合优质母籽补贴3200元,驾照补贴4800元。今年,朱元宝一家申请了危房改造项目,政府补贴了5万元改造款,现在,两间明亮的新居已经基本建好,过段时间就能入住。
除了一对一精准帮扶,沈家岭村今年多了一个新项目:兰州沈家岭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未来,这个合作社的发展也许能为更多贫困家庭提供增收空间。
从红色革命广场绕到另一侧的山上,再沿着平整的红砖路蜿蜒而上,就是合作社的门口。理事长高俊霞抱着一捆草,正在给一群小母鸡喂食。沈家岭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采取了“合作社贫困户”的经营模式,鼓励贫困户参与合作社经营。目前,合作社养殖土鸡2000余只,种植百合180亩、土豆216亩,发展农家乐2家。
“刚开始的时候工作有一定困难,后来经过驻村工作队和帮扶干部的努力,鼓励贫苦户参与到合作社里来,现在已经有36户社员入社。以养鸡为例,大家统一到我这里采购鸡苗,在各自家里散养,最后我们来统一销售。”高俊霞说,因为今年1月刚刚起步,规模还比较小,一般一户人家养殖三五十只到百只不等。一只鸡从鸡苗到出笼需要4到4个半月的时间,每只净利润在20元,这么算下来,一户能增收1000元左右。未来,高俊霞希望能扩大种养殖规模,发展电商、微商,把土鸡做成沈家岭村的主导产业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