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损失约200亿元,发案59.9万起,2015年我国电信网络诈骗问题令人咋舌。而今年上半年,类似诈骗发案就达28.7万起,造成损失80余亿元。 电信网络诈骗一直打击,却也一直猖獗,从监管角度看,政府部门到底该承担什么职责?如何进一步加强整治?记者日前进行了采访调查。 监管存空白,违法成本低,网上网下难衔接 “随买随打,不用任何证件。也能注册支付宝。用这个转账,支付宝找不到。”一家位于北京市朝阳区甜水园街的电话卡营业厅,店家向记者推荐一张171开头的电话卡时这样说。 从改号软件到170、400等虚拟号码,从短信群发器到伪基站设备……随着信息技术发展,犯罪分子隐身、伪装术越来越高明。被害者来电显示的甚至可能是政府部门号码。 凡走过必留痕迹,诈骗手段再高明,也会在网上露出马脚。“但是,网上发现线索只是第一步,网下能落地才是关键。”有公安民警称,查案中会碰到“有力使不上”的尴尬。 有时,公安机关在网上找到的涉案号码、账户,要么早被犯罪分子及时更换,公安机关不得不重新调整侦查方向;要么最终查到的人并非犯罪分子,而是身份信息被买卖或被他人利用,导致网上线索中断。而由于犯罪活动专业化,找到人未必就能追到赃,难免导致电信网络诈骗量刑过轻,对犯罪分子的威慑力不够。 此外,除了网上侦查蛛丝马迹,治理电信网络诈骗还涉及许多其他工作。比如,很多犯罪分子把窝点安在国外,要想依法惩治,首先需要建立国际间司法协助渠道。 电信诈骗涉案链条长,多方联动治理势在必行 对于电信网络诈骗,老百姓的疑虑集中在三个方面:骗子的电话怎么就屡禁不止?涉案资金为何能在多个银行账户间畅通流转?如何加大打击力度,让嫌疑人得到应有惩罚? 为此,去年6月,国务院批准建立了由23个部门和单位组成的打击治理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先后召开两次会议。电信网络诈骗危害广泛,涉案链条长,多方联动治理势在必行。 减少诈骗电话方面,实名制认证、阻断改号软件使用是工信部门的主要责任。8月1日,工信部防范打击通讯信息诈骗领导小组办公室召开专题电视电话会议。会议提到,已全面清理整顿“400”等重点电信业务,涉案“400”号码数量从前期月均791个大幅降至6月份的89个,降幅达84%;关停涉案号码14万余个,查处案件近万起。 “切断犯罪团伙资金流,让他们无法获取受害人被骗资金,是遏制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有效途径。”国务院打击治理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主任、公安部刑侦局局长杨东介绍。对此,公安部加强警银合作,与中国人民银行等部门联合制定了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涉案账户紧急止付和快速冻结机制,逐步实现商业银行和公安信息互通。 2015年下半年,北京市公安局成立打击防范电信网络诈骗犯罪信息平台,与金融机构协作成立查控中心,建立完善警银联动工作机制,通过快速查询、止付、拦截通道,实现案件受理、查询、处置一体化,在全国范围提供资金流查控等服务。今年前4月,北京市发生的境外实施电信诈骗案件发案同比下降40.35%,群众经济损失同比下降64.29%。 加大打击力度形成威慑,也是整治电信网络诈骗的重要手段。去年6月以来,公安机关共破获各类案件5万余起,查处违法犯罪嫌疑人2万余名,捣毁诈骗窝点4000余个。今年5月,最高人民检察院下发《关于切实做好打击整治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有关工作的通知》,要求各级检察机关侦查监督部门加强与当地公安机关、金融、电信主管部门的工作衔接。 去年以来,各地方还陆续成立反诈骗中心,部门间协同联动,守土有责,致力铲除电信诈骗在基层滋生的土壤。 安全意识待提高,管理部门应承担教育责任 “在互联网时代,收集整合个人信息不是难事。通过大数据分析,个人情况及弱点很容易被掌握和利用。”北京邮电大学互联网治理与法律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谢永江指出,除了加强对电信网络诈骗行为的打击力度之外,当前很重要的是要提升电信网络使用者的安全意识。各个部门都应承担宣传教育责任。例如,教育部门可根据不同年龄段开设针对性讲座,公安部门应发布一些典型案例作为提醒等。 低成本的预防手段和措施,对减少电信网络诈骗案件更为有效。谢永江认为,电信部门可以进一步完善技术手段:对电信诈骗类信息,在电话接收者一方做出提示和提醒;对群发信息,则采取屏蔽措施。其中,提升网络安全技术是重要环节。 北京师范大学法学教授宋英辉认为,要加强银行等单位的提醒提示义务,在使用网银、手机银行转账过程中,对超过一定金额的转账行为做出必要的提示。 ( 张 洋 魏哲哲) |
相关阅读:
- [ 09-13]声音:夯实责任向电信诈骗“全面宣战”
- [ 09-13]如何扼住电信诈骗犯罪的“咽喉”
- [ 09-13]广东佛山就电信诈骗案向台湾彰化提供司法协助
- [ 09-13]山东公布电信诈骗案例 有人被篡改邮箱诈骗189万欧元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