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国内> 社会 > 正文

网络募捐平台开始“持证上岗” 捐1元也能实时查进展

2016-09-01 09:01:23 种卿 来源:中国新闻网  责任编辑:陈玮   我来说两句

  资料图。中新社发 王游 摄

“为谁捐”、“捐多少”——拼的是透明度!

互联网时代,各行业“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在逐步改善,捐赠行业也不例外。

以腾讯公益为例,记者随机打开一个为先天性心脏病孩子捐款的页面,不仅能看到发起机构、项目详情、上线时间等基本信息,还能知道多少用户捐了款、捐款额度多少以及项目的最新进展。

“信息是全透明的,用户既可浏览项目进展,也能定期对捐赠项目进行在线咨询。”孙懿指出网络慈善的三大特点:平台化、透明化和社交化。

她称,透明化是做网络公益的根本,通过信息的高度透明与用户建立信任;同样,如果一个捐赠用户在自己的社交圈转发了项目,或邀请朋友一起捐,这种信任就在传递,其他用户因为信任传播者,从而增加对项目的认可度

基于平台化特征,捐赠用户还可通过网络平台,自主选择想要支持的项目。关心贫困儿童、残疾人士、空巢老人等都能找到相应的项目,通过深入了解,捐赠者甚至可能转化成“志愿者”。

前端是慈善信息的公开透明,后端则看重资金流动的无缝衔接,款项能否“零周转”?记者从蚂蚁金服公益平台和腾讯公益获知,网络募捐的善款都直接进入慈善组织账户,并不在平台停留

  图片来源:中国公益研究院

个人捐赠比例逐年提高 人人公益成趋势

从网络募捐平台的发展来看,积少成多、人人公益的理念占据主流,个人捐赠正慢慢扩大在公益事业中的比重。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发布的报告就指出,“互联网的发展和公民意识提升,正促进其他社会组织和个人成为捐赠主流”。

上述报告称,2015年民政系统捐赠比例为5.67%,慈善会和基金会捐赠比例分别为36.49%和37.73%,而其他组织和个人捐赠,自2013年低点后在近两年开始回升,占比达到20.16%,已超过民政系统接收占比。

而在业内人士看来,中国个人捐赠潜力还“大得很”。

“在美国,2015年个人捐赠比例超过70%。”孙懿透露。同样看好个人捐赠潜力的还有王爱平,网络募捐平台将大幅激发基于互联网的个人小额捐赠。

谈及对公益形式的探索,刘琴充满期待:未来公益会嫁接到各类生活场景,或许有一天吃顿饭、聊个天,就能实现捐赠与互动

某慈善基金会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虽然网络募捐的个体金额较小,但通过较高的曝光率和推广组合拳,必然能累积一定的款项。“80、90后将成为主要的募款主体,他们已习惯使用这些网络平台”。

  资料图。李南轩 摄

入驻平台是否收费? 营运模式或“百花齐放”

网络募捐平台一端是捐赠用户,另一端也连接着慈善组织。

根据《慈善法》规定,慈善组织可以采取基金会、社会团体、社会服务机构等组织形式,是以面向社会开展慈善活动为宗旨的非营利性组织。

与其不同,网络募捐平台并未被划定“非营利性”属性,是否对慈善组织发布项目收费,则取决于企业自身的发展需要。

据记者了解,目前百度慈善捐助平台、腾讯公益、蚂蚁金服公益平台、中国慈善信息平台均不对慈善组织发布项目收取任何费用。孙懿说,腾讯公益一直是免费对慈善组织开放,隶属于腾讯公益基金会,本身就没有以营利为目的。“百度慈善捐款平台未来也会保持非营利模式。”郭力透露。

上述慈善基金会人士称,“接触的多数网络募捐平台都不收费,但随着行业的发展,也不排除部分平台对重点位置推送等合作方式,收取一定费用”。

王爱平认为免费发布慈善信息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慈善组织对管理费用的比例要求较高,收费会增加成本;二是,国内很多捐赠人希望所有的捐赠都用于受益人,不太能接受较高的筹款成本。

谈及网络公益行业的前景,孙懿认为在营运模式方面可能是“百花齐放”的,有不收费的,也有收取一定费用的,主要是覆盖提供网络募捐平台所付出的成本。

很多平台说不收费,但不一定不赚钱,网站营利的资源就是流量,而慈善项目也带来了很大的流量。”康晓光认为,平台是适当收费还是免费应是开放性的,让行业内部来探讨,让慈善组织和捐赠者去选择。(完)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