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国内> 社会 > 正文

昆明受骗大学生平均损失4200元 每年上百大学生被骗

2016-08-31 07:53:24 李双双 来源:云南网  责任编辑:陈玮   我来说两句

分析

电信诈骗案侦破

真正的难点在这里

1

基层单位力量有限

今年初,公安部与人民银行联动,启动止付系统。“以往我们接收到报警人电话后,到银行要求冻结账户,最快也需要三天时间才能冻结,但三天之后,被害人的钱早就被取走。但止付系统启用之后,我们只需通过内部网络,在受害人报警之后,就能迅速冻结对方账户,然后进行证据收集、侦查,查实情况后,被害人这笔款项就能从冻结账户中返还。”吴辉介绍,吴家营派出所已经成功止付35起诈骗案件,冻结诈骗金额20余万元。但这20余万元,仅仅占到吴家营派出所今年大学生诈骗侵害案件涉案金额的15%左右。其原因是,只有在“卡对卡”转账的情况下,这个止付系统才能够启动。微信转账、支付宝转账、电子银行转账都是无法冻结的。

“现在的电信诈骗案件,很多都是跨省甚至跨境作案,作为基层单位,派出所没有那么多的人力物力去侦破。”业内人士透露,除非从端口位置进行截堵,也就是通过信息手段加强网络监管,出口方面则是与银行对接的止付系统,但这些都涉及到顶层设计问题。作为基层单位,派出所能做的只是不断加大预警宣传。

2

个人信息泄露严重

在大学生遭受电信诈骗案件的背后,更为引人关注的问题是个人信息的安全性。

在记者昨日下午于南屏街的随机采访中,40位受访者中的8成表示,自己曾收到过各类诈骗短信和电话。市民赵容介绍:“我3月份买了车,然后就一直有各种办理抵押贷款、小额贷款的短信或电话,很烦,有时候半夜三更还发短信。”市民张泽雅则对越发精准的骗术感到心慌。“我一天最多的时候会收到3-4条诈骗短信,都是那种说有照片存在网络相册里的,你中奖了请回电,你家人受伤了请往某某账号里打多少钱的。我还接过很多骗子电话,有那种领导让我上办公室的,反正千奇百怪,但最后都逃不了要让我打钱过去。”对于个人信息的泄露以及安全性,警方也提醒,除非必要,否则不要留下身份证、银行卡号等重要身份信息。

3

银行虚假账号拦路

此外,虚假信息也为警方破案加大了难度。“很多学生报案后,都提供了QQ号、骗子手机号、骗子的银行账户,认为自己掌握了关键信息。但实际上,这些信息有可能都是虚假的。有时候我们查到最后,发现注册银行卡的身份证是一张已经申报遗失很久的身份证。我们根本连一个抓点都没有。”吴辉说。

有关专家也表示,实际上,在信息社会个人信息的泄露是不可避免的,虚拟电话除了敲诈外,也不是金融诈骗的充分条件。这里,只有银行转账才是电信诈骗得逞的必经手段。因此,银行“假账户”就是电信诈骗得以实施的隐匿元凶。未来,只有把住“银行账户实名”的关口,就能扼住电信诈骗猖獗的咽喉。未来,只要通过虚假账户实施的金融诈骗,涉事银行除了要对被盗资金负有追查和“买单”责任外,相关责任人也要分担开设虚假账户造成的损失。由此,即可从源头上确保银行账户的真实性与可溯性,从而彻底斩断电信诈骗借转账而销声匿迹的犯罪通道。

记者李双双报道

短评

电信诈骗

铲除“毒瘤”

须动大手术

一孔

如果不是山东女生徐玉玉的死,也许电信诈骗这一“毒瘤”,还不会被推到风口浪尖。

电信诈骗横行已久,在昆明呈贡大学城,平均每年有上百起针对大学生的诈骗案件。从全国来看,数据显示近一年的时间内,6.88亿网民因垃圾短信、诈骗信息、个人信息泄露等造成的经济损失估算达915亿元。

让人瞠目结舌的数字背后,人人都可能是下一个被骗者。这不,北京媒体昨天报道,一名清华大学老师遭电信诈骗1760万元。

以中小学生为例,由于利益驱使,不法分子大肆非法倒卖学生信息。媒体报道,倒卖生源数据的漏洞长期存在,“新鲜出炉”、“没有卖过”的一手学生数据,售价约1-2元/条,大量采购还有优惠。而二手数据,基本低于1毛。

与学生相比,有经济实力的成人信息会更值钱一些。在数据黑链中,电商、银行、股市、车辆交易等数据应有尽有。这就是你经常接到各种推销电话或信息的原因。

因为买卖的“黑洞”,在骗子眼里,公民几乎就是“裸奔者”,形同透明。信息安全,迫在眉睫。

目前的诈骗电话多为“171”开头号码和170、171等虚拟号段。保护公民信息安全,利器当然是法律,但目前我国并没有专门的个人信息保护法,现有法律中的相关规定过于宽泛、模糊。现在电信诈骗利用网络作案较多,当前必须完善相关司法解释,对有关“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等,应加大追责力度。最终,还是要出台专门的法律,织密法网,让不法分子难有漏洞可钻。

当然,法律只是一个方面。要铲除电信诈骗的“毒瘤”,还需堵住另一个“黑洞”,即通信行业切实有效的监管。

其实,监管部门一直是手握大棍的,只是很多时候,都是“高高举起、轻轻打下”,不疼不痒,才导致各种措施落实不到位,比如,喊了几年的电话用户实名制,至今仍没有完全落实。由于多个监管环节失守,巨大的漏洞让各路诈骗分子为所欲为。

根治电信诈骗“毒瘤”,是个“大手术”,需要精准动刀,铲除黑色产业链,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而个人的防范,仅仅是“辅助治疗”手段,“遵医嘱”即可。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