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8月18日专电全球连线:更多获得感彰显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习近平出席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座谈会向国际社会传递强烈信号
新华社记者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17日出席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以钉钉子精神抓下去,一步一步把“一带一路”建设推向前进,让“一带一路”建设造福沿线各国人民。
对此,海外专家学者纷纷表示,从倡议到实践,从布点到拓面,三年来“一带一路”建设赢得了国际社会的积极响应和支持,取得了丰硕成果,为沿线国家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习近平的讲话传递出要让“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拥有更多实实在在获得感的强烈信号,反映了中国领导人对世界发展趋势的准确把握,彰显了中国领导人倡导的各国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
“一带一路”建设从无到有、由点及面,进度和成果超出预期。目前,已经有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与其中,中国同30多个沿线国家签署了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协议、同20多个国家开展国际产能合作,以亚投行、丝路基金为代表的金融合作不断深入,一批有影响力的标志性项目逐步落地。
泰国正大管理学院中国东盟研究中心主任汤之敏说,东盟国家十分关注习近平在“一带一路”座谈会上强调的“中国欢迎各方搭乘中国发展的快车、便车”,以及“实施好一批示范性项目,多搞一点早期收获,让有关国家不断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汤之敏说,东盟国家与中国积极开展“一带一路”合作,正是期盼能够搭乘中国发展的快车,中国提出筹建亚投行以来,获得了东盟各国的积极响应。中国与东盟“一带一路”合作获得早期收获的关键在于,在升级版自贸区中进一步减少贸易壁垒,共同抵御国际市场疲软的不利影响;从东盟各国的实际需要出发,顺应其产业升级的规划以及吸引外资政策的调整,在此基础上帮助东盟国家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充分挖掘和强调合作项目在技术转移、增加本地附加值方面的贡献。
习近平在座谈会上指出,以“一带一路”建设为契机,开展跨国互联互通,提高贸易和投资合作水平,推动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本质上是通过提高有效供给来催生新的需求,实现世界经济再平衡。
美国康奈尔大学金融学专家刘鹏说,从历史上看,中国古代的“丝绸之路”已经有过成功的区域合作经验,在当前全球经济复苏形势不明朗的背景下,推动“一带一路”建设,促进区域经济融合发展,具有十分积极的现实意义,沿线国家的铁路公路等基础设施、对外贸易、文化产业、旅游等都会从中受益。
刘鹏说,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可谓正当其时,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从亚洲范围来看,各方也需要中国这样一个负责任的经济大国,来带头引领、推动区域经济内部的深度融合发展。加强与毗邻地区区域经济合作是互利共赢的举措,既可提高沿线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又可挖掘新的市场空间,并可更好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包容发展。
此外,围绕习近平在讲话中提到的“要切实推进金融创新”“建立服务‘一带一路’建设长期、稳定、可持续、风险可控的金融保障体系”,刘鹏说,“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需要大量的基础设施投资,通常这些资金使用周期长、回收慢。因此,应加大金融创新力度,拓宽“一带一路”建设融资渠道,撬动更多资金投身“一带一路”建设,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更加有力的融资保障。
联合国经济与社会事务部发展政策与分析司司长洪平凡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已有8年之久,世界经济至今仍然没有摆脱低增长困境。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可以为振兴世界经济作出重要贡献。
洪平凡说,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包含了许多可以重振世界经济的国际合作举措。“一带一路”合作不仅可以增加沿线国家的贸易和投资,提高其经济增长率,而且还有助于扩大这些国家与非沿线国家之间的贸易,产生有利于其他国家经济增长的外溢效应。
《蒙古消息报》社长孟和图拉说,习近平讲话中的很多内容十分契合蒙古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中国推动“一带一路”建设给蒙古国在基础设施、工业化和金融等领域带来很多机遇。
孟和图拉还说,中蒙两国近年来在人文交流领域日趋活跃。当前,两国已经在留学生和媒体记者交流以及医疗卫生合作等方面实现常态化,“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必将继续给沿线国家的人文交流增添动力。
专家们指出,“一带一路”建设机遇与挑战并存,其中很多项目和规划是开拓性的,不乏风险挑战。但是,中国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携手合作,通过不懈努力,危中寻机,不断取得一个又一个早期收获,实践了各国合作共赢的理念,为“地球村”的共同繁荣和发展树立了良好榜样,发挥了积极的引领示范作用。(执笔记者:康逸、何瑛;参与记者:李颖、王乃水、顾震球、郑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