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国内> 社会 > 正文

中外专家学者共话中国简牍学发展 助推“一带一路”建设

2016-08-17 22:01:52 冯志军 来源:中国新闻网  责任编辑:唐丽萍   我来说两句

中新网兰州8月17日电 (记者 冯志军)第三届简牍学国际学术研讨会17日在兰州召开,来自日本、韩国、以色列及中国大陆、台湾等地区的110余位专家学者,通过对西北汉简的学术研讨,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文化背景和学术论证。

此次会议是继1991年和2011年之后,全球简牍学者们第三次相聚兰州。尽管三次会议时隔20多年,但在台湾彰化师范大学历史学研究所教授陈文豪眼里,“每一次会议都是中国简牍史上新的里程碑”。

1991年出版《敦煌汉简》,紧接着《居延新简》出版,2012年重启“肩水金关简”整理研究,至今年《肩水金关汉简》完成整理出版……亲眼目睹了中国简牍学三次飞跃的陈文豪17日又收获了新近出版的《甘肃秦汉简牍集释》,意犹未尽的他又期待着拥有二万多枚珍贵汉简的《悬泉汉简》尽快出版。

“我有幸参与了《肩水金关汉简》第五卷的审稿与定稿会议,亲眼见到数十位学者为一字一句的识读反复研讨,甚至是激烈争辩的盛况。”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孙家洲评价《肩水金关汉简》时称,正是由于学者的这种认真和负责,于是才有了现在所见到的高质量的这部出土文献的整理制作。

在孙家洲看来,尽管《肩水金关汉简》整理出版之路充满曲折和挑战,但它必将为中国简牍学、边疆民族史地研究、秦汉史研究等诸多研究领域提供新的史料、新的格局,并带来新的突破。

中国社会科学院简帛研究中心主任杨振红认为,近年陆续整理出版的如《肩水金关汉简》等一批简帛资料弥补了中国文献史料记载的不足,推动了中国战国至北魏的历史以及整个东亚历史的研究和认识,带动了历史学、古文字学等相关学科的发展。

“目前简帛学研究的学者遍布世界各地,每年在中、日、韩,以及欧美等国家都举行专门的简牍学术研讨会。”杨振红表示,目前文化发展是一个全球都重视的问题,各国对于文化的投入都很大,说到简牍就不能不提到甘肃和西北汉简,她每一次来甘肃皆与“简牍”有关。

甘肃是中国简牍大省,河西走廊乃“汉简之都”。目前甘肃发现和出土的历代简牍有7万多枚,仅汉简就占全国出土汉简的82%以上。20世纪初以来,在甘肃集中发现的汉简有居延汉简、悬泉汉简、敦煌汉简等,内容涉及学科门类多且保存的历史资料丰富而备受学术界关注。

甘肃省副省长夏红民表示,甘肃的秦汉简牍虽然出自甘肃,但它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文明的优秀成果。对它的研究,是海内外的共同事业,希望海内外简牍学术界的专家学者能投身于甘肃秦汉简牍的科学研究,对中国历史文化的繁荣发展和世界文明的交流交往发挥作用。(完)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