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经济理论新实践(2):增加公众获得感 全力打好脱贫攻坚战
2016-08-10 21:45:22 来源:中国日报网 责任编辑:唐丽萍 唐丽萍 |
分享到:
|
“全国还有5000万贫困人口,到2020年一定要实现全部脱贫目标。这是我当前最关心的事情。”今年前7个月,习近平先后考察调研了重庆、江西、安徽、黑龙江、宁夏、河北等6省市,其中一半以上聚焦民生改善和扶贫开发。脱贫攻坚事关全面小康能否如期实现,这一直是习近平“最关心的事”。 “人心是最大的政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中,“人”也应该处于中心位置。习近平曾说,“全面小康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小康,不能出现有人掉队。”在他看来,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短板特别是主要短板,是影响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主要因素,必须尽快把这些短板补齐。脱贫开发工作是我们的一个突出短板,要举全国之力抓好,确保到2020年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习近平关于中国发展的经济理论,回答的正是“什么是发展”“怎样实现发展”“发展为了什么”这三个根本问题。 最能体现共产党人经济理论社会主义性质的,当属扶贫。为了让13亿中国人民共享全面小康成果,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习近平的步履遍及大江南北、内陆边疆,常常行走在中国最艰苦、最贫穷的地方。从太行山区的河北阜平县骆驼湾村、顾家台村,到大雪封山的云南鲁甸地震灾区,再到井冈山深处的江西茅坪乡神山村……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的28次国内考察,有一半以上涉及扶贫开发。在考察中,习近平多次强调“精准扶贫”,实现由单纯 “输血”到“造血”。去年6月份,习近平在贵州调研时曾强调,我们的第一个百年目标是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是全面小康。党中央制定的政策好不好,要看乡亲们是哭还是笑。 “十三五”规划对接第一个百年目标,“不让一个人掉队”才谈得上“全面”,共同走向富裕才叫做“小康”。今年要让1000万以上农村贫困人口脱贫,中央财政扶贫资金增长43.4%,正体现“念之再三,铭之肺腑”的民生情怀。政府工作报告中,免除贫困家庭学生普通高中学杂费,实现大病保险全覆盖,继续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标准……扎实的举措,在增加公众“幸福感”“获得感”的同时,也必将激发蕴藏于公众中的强大力量。 贵州桐梓,黔北高原上一颗璀璨的明珠,著名的革命老区。坐落在桐梓县娄山关脚下的杉坪村,地处高山,饮水紧张,植被稀疏,贫困程度较深,在2011年时还是国家扶贫开发二类重点村。如今,通过绿色发展,产业扶贫,这里一跃成为农民年收入过万的小康村。 2014年初,杉坪村村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只有4500元,还被扣着“国家级贫困村”的帽子。如今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这个曾经的贫困村脱胎换骨,村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已经突破2万元,摇身一变成了小康示范村。 通过在荒山上种花、自家院落里开展农家乐,发展乡村旅游,如今,杉坪村人均纯收入已经翻了4倍多,通过绿色发展,农旅结合,脱贫攻坚,实现了由贫困村到“黔北扶贫第一村”的跨越式发展。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