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同自然灾害抗争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永恒课题
2016-08-06 19:53:00 来源:学习中国 责任编辑:李霖 林雯晶 |
分享到:
|
图为:2016年7月2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到河北唐山市调研考察。这是习近平在唐山地震遗址公园向唐山大地震罹难同胞和在抗震救灾中捐躯的英雄敬献花篮。 二、处理好防灾减灾救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十分严重的国家之一。在中国,自然灾害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十分深刻。历史上,频繁发生的各类自然灾害,不仅直接给人民群众的生活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同时还极大地影响了同时期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与宗教等方面。治理洪水曾促成了中华民族统一国家的形成,而对于灾荒救助的失效也几经成为一些王朝覆亡的重要诱因。防灾减灾救灾属于风险管理和危机管理,是公共安全体系必不可少的构成部分,必须正确处理好防灾减灾救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习近平指出:“防灾减灾救灾事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事关社会和谐稳定,是衡量执政党领导力、检验政府执行力、评判国家动员力、体现民族凝聚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提高防灾减灾救灾能力,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护航。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是国家治理的重要能力之一。防灾减灾救灾可以减少人类非正常死亡、伤残以及各种地方病、污染病人群数量,提高人类健康水平,减轻社会负担,提高人口素质,增加社会财富;防灾减灾救灾可以减少财产损失,增加财富积累,保障人民生活,促进农业、工业以及其他生产活动的正常进行,使人民摆脱贫困,增加社会产值;防灾减灾救灾可以保护和发展交通、通讯以及水利、能源、城市等设施,提高当代人民生活水平,为后世创造更加充分的发展基础;防灾减灾救灾可以削弱社会矛盾,促进社会稳定,使人民安居乐业,安心发展生产,提高生产能力。防灾减灾救灾有助于生态可持续发展。自然灾害的破坏性导致水资源匾乏、草场退化、土地沙化、盐碱化、水土流失、森林锐减等问题的出现。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再生能力和生态环境修复能力有限,在遭到破坏后往往需要极为漫长的时间才能恢复,甚至不能恢复,这对于自然界和人类的损失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防灾减灾救灾在保护环境促进生态可持续发展方面的价值远大于其经济价值,据联合国在非洲的一项实验表明,一英亩的森林用于生产所产生的经济价值是3400美元,而其生态价值的计算结果是4600美元,其生态价值是生产价值的1. 13倍。我们应该加强减灾工程与非减灾工程方面的投入,减少自然灾害对自然资源的损耗,并且注重保护和治理生态环境,使其恢复平衡,从而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资源支撑和生态环境保障。从防灾减灾救灾的治理绩效来看,中国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在不断强化、不断提高,突出表现为不断减少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损失。与“十五”和“十一五”时期历年平均值相比,“十二五”因灾死亡失踪人口、紧急转移安置人口、倒塌房屋数量、农作物受灾面积、直接经济损失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分别减少86.7%、22.6%、75.6%、38.8%、13.2%。 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为防灾减灾救灾提供坚实保障。防灾减灾救灾,如果没有强大的国力作后盾,难以取得满意的成效。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有效提高防灾减灾救灾的综合能力。重大防灾减灾工程的建设,城市与农村的建筑和基础设施抗灾能力的提高,医疗救护、灾后防疫、科学检测、科学预警等方面的健全都需要经济方面的支持。习近平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着力从加强组织领导、健全体制、完善法律法规、推进重大防灾减灾工程建设、加强灾害监测预警和风险防范能力建设、提高城市建筑和基础设施抗灾能力、提高农村住房设防水平和抗灾能力。” 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实行全面、综合、科学的防灾减灾救灾战略。防灾减灾战略是指人类社会为了最大限度减轻自然灾害对生命财产的威胁,增强自身抗灾能力而建立的预防和救助的体系。第一,要通过宣传教育,普及保护自然和防灾减灾的观念和知识。防灾减灾救灾是一项社会性的行动,需要全社会和全体公众的支持和参与。贯彻防灾减灾战略首先要扎根于人的内心,加大宣传教育力度,牢固树立人与自然的统一观念,强调人类社会与自然、经济与环境都是统一的整体,唤起人们对自然灾害的危机意识和防灾减灾的使命感,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根植与人们心中。在公众间推广防灾减灾理念,普及灾害知识和基本救助技能,增强人们的防灾抗灾意识和能力,在面对灾害时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最大限度减少损失和伤害。第二,发展和利用科学技术,提高科学防灾减灾救灾水平。要有科学发展上的远见,通过科学技术手段对自然现象进行监控,发现自然规律,提高准确预测自然灾害的能力。面对重大的战略,尤其是面对有环境问题争议的项目时,应该及时主动地与科技部门沟通,以期获得科学结论,作出科学决策,减少人为自然灾害和环境灾害、生态灾害的发生,为改善生态环境,减少自然灾害发生,为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营造健康的发展环境。第三,倡导绿色生产和生活方式。在进行工业生产时要加大科技含量,走低消耗、低污染、高效益、高产出的道路,改造传统产业发展模式,大力扶持环保产业。同时,推崇绿色生活方式,利用再生能源、清洁能源引导人们转变消费观念,崇尚环保、节能、健康的生活,在享受舒适生活的同时注重减少对自然环境的污染。第四,健全防灾减灾救灾机制。防灾减灾救灾机制是社会治理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了系统治理的理念,即政府主导下多方共同参与的治理框架。要坚持以人为本、政府主导、分级管理、社会互助、灾民自救的救灾工作原则,落实统一指挥、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自然灾害应急管理体制,完善救灾准备、应急救助、灾后救助、恢复重建相衔接的自然灾害救助制度,建立方便快捷的储备、调运、接收、发放、回收相衔接的救灾物资应急调度体系,健全以抢险、搜救、救护、救助、捐赠为基本内容的救灾应急社会动员机制。坚持灾前预防与应急处置并重,推进常态减灾与非常态救灾结合,完善部门协同、上下联动、社会参与、分工合作的防灾减灾救灾机制,形成有效应对自然灾害的强大合力。习近平指出:“要总结经验,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责任意识,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坚持常态减灾和非常态救灾相统一,努力实现从注重灾后救助向注重灾前预防转变,从应对单一灾种向综合减灾转变,从减少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全面提升全社会抵御自然灾害的综合防范能力。” 防灾减灾救灾,责任重大,使命光荣。自然灾难既是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挑战,又是对民族精神的洗礼、对民族力量的凝聚。只要我们戮力同心,协调好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处理好防灾减灾救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就能将自然灾害对人类的损害降到最低。 (本文来源:学习中国) |
相关阅读:
- [ 08-06]习近平以体育情怀点燃中国复兴新火炬
- [ 08-06]习近平最关心的事:5000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 [ 08-06]不忘初心敢于突破 凝心聚力提升创建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心得体会 - [ 08-05]从传奇到常态 习近平诠释中国共产党为何不可战胜
- [ 08-05]习近平最关心的事:5000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 [ 08-05]习近平谈革命战争年代的红色精神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