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画:李瑞宁
把新媒体当成“自家的筐”,任性发言,不计后果;将网络互动当作一种时尚,手到心未到,鲜做实事。
这两大误区,暴露出一些党政官员新媒体素养严重缺失,不仅容易导致官员自身陷入舆情漩涡,而且让网络问政的效果大打折扣,甚至沦为空转。官员触网“媒商”低下,引发社会关注。
误区一
雷人雷语追“个性”
迎合网络遭人厌
“真相不明”“无法回应”“无可奉告”……一些官员在舆情爆发时,面对社会关切,动辄抛出以上不符合新媒体传播规律的官话套话,拒网友于千里之外。
然而,相对于不受欢迎的官腔官调,一些官员一味迎合网络,追求所谓个性化表达,随意好恶、言语失当,甚至出现“雷人雷语”,反而让网友心生反感。
云南某地州委宣传部微博,曾发过一条滑稽的内容:“本公主正要起驾回宫,突然来了几个乡下的农民。本公主哪有处理上访的经验啊,赶紧溜回办公室。”政务微博发声以“公主”自称,遣词造句不符合官方形象,语气轻蔑,引起舆论哗然。该官员最后只能道歉收场。有网友称,“管理者是把官博当自家炕头”。
2015年6月,一网友发微博质疑陕西某县警车私用,却引来当地公安局官微一公职人员的“神回复”:“这个社会都像你一样整天无所事事,那咱们都去监督好了……家里人又违法了吧?找公安的茬。”事后,该微博被删除,该官微向网友致歉。
政务新媒体及官员公众号诞生于新媒体土壤,如何发言才能直达人心,真正做到良性沟通互动?
公安部刑事侦查局副巡视员陈士渠认为,公职人员实名开设新媒体公号,一言一行都会被视作与职务有关,尤其在涉及政务话题时会被“放大”为官方代言。公职人员要善用网言网语,但不要雷言雷语,不迎合也不辱骂,采用平实且有人情味的语言与网民理性沟通。
“段郎说事”博主、江西省九江市公安局纪委副书记段兴焱表示,官员新媒体公号不妨“畅所欲言”,但须谨记两点:一是不背离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法律法规;二是不涉及国家机密。
误区二
网来网去陷空谈
不办实事被“拍砖”
曾有这样一个案例。
云南某县县委副书记在微博上发文,呼吁为当地地震灾区一所寄宿制小学援建厕所。文中一句“有能力的大人们帮助解决啊”,得到社会各界爱心回应,但也引来不少网友“拍砖”。有网友质问:“县委副书记既然知道学生如厕难,为什么不亲自解决这个问题呢?”
忽视政务身份、忘记本职工作,一些官员的网络“呐喊”非但没有解决实际问题,反而引来不少差评。
还有一些官员把自己的新媒体公号,办成了“官样朋友圈”,或乐于转发“心灵鸡汤”,或热衷推介个人爱好,或长期“潜水”不声不响……
这些陷入“网来网去”的官员公众号,既让网友们觉得矫情、作秀,也让他们感受到了另一种群众工作的“不作为”。
公众对政务新媒体及官员公众号的期待,从来都不是“看秀”,而是“看实”,看是否真心听民意,看是否真诚聚民智,看是否真情解民忧。
2013年,陕西省某地红枣积压严重,省农工部部长微博“叫卖”红枣,通过多方渠道销售30多吨,为当地农民挽回不少损失。他认为,官员上网“不能仅仅满足于一个传声筒的功能,应该利用好便捷的通道,成为群众在线办事的好载体。”
谈及个人开微博的经历,“打拐英雄”陈士渠表示,通过微博可以动员群众搜集线索帮助破案,也可以发布传播案例,让更多人增强防拐反拐意识。网上网下联动,不但帮助公众解决了困惑,也有效助力打拐业务工作。
“爱心衣橱”“免费午餐”“山区校长”“微博卖瓜”……许多官员借助新媒体账号,推广旅游资源、民俗文化、地方特产等,让新媒体真正为民众做实事、做好事。
正方向
官员“大V”需耕耘
真心为民受欢迎
近年来,真诚与群众交流,真心为群众办事,“走网上群众路线”的不少官员“大V”,成了受网民欢迎的“网红”。
两年前,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技术信息研究中心主任赵志刚,抱着公益普法的目的,开通了名为“法律读库”的微信公众号,从不砸钱“刷粉”,也不跟风传谣“博眼球”,默默耕耘,每天都精心推送数条信息,细致解读、贴近普法,积累了50万名粉丝,在法律圈名列前茅。
被网友称为“官员微博第一达人”的原浙江省副省长蔡奇,开博一年,发博量就高达3972条,听众5853542人。蔡奇曾分享他的“发博原则”:少谈概念多讲事实,少谈抽象多讲具体,少谈外头多讲身边,少谈枯燥多讲有趣。为此要多观察、多思考,还要做必要的功课。
与此对应,官员“大V”利用知名度展开工作,更有利于及时传播政务信息,更有利于拉近官员与公众的距离,更有利于提升政府形象和公信力。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沈阳认为,官员成为“网红”不是一件坏事,关键要看能否将其“网红”身份与本职工作结合起来,为民众多办事、办实事。一是保持非营利性,不能利用“网红”身份去赚钱;二是别做段子手,要帮助老百姓解决问题;三是宣传正能量,在与公众交流过程中让决策过程更加公开;四是有容纳不同声音的胸怀,对网民多一些包容和耐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