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国内> 时政 > 正文

新规解读:私家车变网约车需先过三道坎

2016-07-29 07:18:55  来源:北京青年报  责任编辑:陈玮 陈玮  
分享到:

网约车司机须是“五无”人员

公安部相关负责人介绍,涉及到安全问题,并不是什么人都可以从事网约车司机行业,无论兼职还是专职司机都应是“五无”人员,无交通肇事犯罪记录、无危险驾驶犯罪记录、无吸毒记录、无饮酒后驾驶记录、无暴力犯罪记录。

今年以来,个别地方发生了网约车驾驶人对乘客抢劫、故意伤害的案件,考虑到有暴力犯罪的人员主观恶性和现实危害性大,《暂行办法》将无暴力犯罪记录作为从事网约车行业的一道红线。下一步,公安机关将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建立信息共享和查询机制,确保不符合条件的驾驶员被挡在网约车行业之外,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另外,暂行办法还规定城市人民政府可以根据本地实际,设定网约车驾驶人从业的其他条件。

北青报记者了解到,今年以来,滴滴等网约车平台均设置了相关机制,将有违法犯罪记录、吸毒记录的人员排除在外。

网约车平台是运输提供商

多名受访专家介绍,整体来说新规对网约车平台的管理已经放宽许多。

对平台公司经营许可实行“两级工作、一级许可”,既满足了网约车本地化服务的要求,也适应了互联网跨区域服务的特点,简化了网约车平台的办事流程。张柱庭认为,这也是新规最大的一个亮点。

尽管新规对网约车有多个利好,但也明确了网约车平台需要承担的责任。苏奎认为,这主要在界定性质上,将网约车平台界定为运输服务提供商,而非信息提供商。这就意味着,乘客从网约车平台获得的是运输服务,一旦出了安全事故,平台需要承担兜底责任。

新规鼓励顺风车但有限制

鼓励私人小客车合乘。为促进分享经济发展,方便人民群众出行,缓解城市交通拥堵和减少空气污染,城市人民政府应鼓励私人小客车合乘并制定相应规定,明确合乘信息服务平台、合乘服务提供者及合乘者等三方的权利和义务,规范其发展。

苏奎认为,新规对合乘整体持鼓励支持态度,但具体到各地,需要政府明确合乘的具体条件。地方政府和新规同步设定合乘的相关细则。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程会强认为,合乘本身不是和网约车一回事,不是以盈利为目的,不能作为运营车,也不需要运营资质。推广合乘有利于节能减排、降低城市交通的运用成本。新规为了防止有人利用拼车盈利,也限定了拼车的次数,一天拼两次是正常的,但是一天拼10次或者30次就不正常了。网络拼车也有充分的证据,如果有这样的行为政府就要发挥监管职能。

中国交通企业管理协会副会长赵振认为,合乘更多的是方便出行,减少环境污染,体现和倡导人与人之间的互助,更多是公益性质的,应该鼓励。

本版文/本报记者 刘珜

实习记者 卢俊糖 褚靖瑜 王海州

网约车新规

关键词

■改革目标

构建多样化、差异性出行服务体系,切实提升服务水平和监管能力。

■预约出租

为网约车量身定制监管模式,给予其合法身份。管理暂行办法明确将网约车车辆登记为“预约出租客运”,既体现其出租汽车的性质,又反映其新兴业态的特征。

■消费价位

引入竞争机制,尊重市场公平竞争,不得为排挤竞争对手或独占市场,以低于成本的价格运营扰乱正常市场秩序。

■赔偿保障

网约公司要承担承运人责任,一旦发生事故时有明确的责任主体,保障乘客和驾驶员等各方权益。

■顺风车

明确鼓励开展私人小客车合乘,每车每日应有一定限制,不以盈利为目的。

■8年报废

网约车行驶里程达到60万千米时强制报废。行驶里程未达到60万千米但使用年限达到8年时,退出网约车经营。

■灵活用工

网约车平台可根据工作时长、服务频次等特点,与驾驶员签订多种形式的劳动合同或协议,满足网约车灵活用工需求。

■许可程序

优化平台公司经营许可程序,实行“两级工作、一级许可”,对线上服务能力由注册地省级相关部门一次认定,全国有效。

■“五无”人员

取得驾照并有3年以上驾龄,无交通肇事犯罪、无危险驾驶犯罪、无吸毒、无酒驾、无暴力犯罪记录,取得《网络预约出租汽车驾驶员证》。

■信息安全

从多个方面规定了信息安全保护,如规定了网约车乘客对于网约车平台公司信息采集目的、方式和范围的知情权等。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更多>>视频现场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更多>>新闻图片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