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国内> 社会 > 正文

信息化推动农业现代化 为农业农村插上腾飞的翅膀

2016-07-27 20:13:48 谢青 来源:未来网  责任编辑:唐丽萍   我来说两句

农产品在电子商务平台上销售。(资料图)

“电子商务为传统农业注入现代化”

生产环节,信息化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农业生产智能化进程上,而在流通环节,则将以农业电子商务的形式体现。

近两年在大城市郊区涌现出了一批如北京任我在线、沱沱工社、上海菜管家、武汉家事易、辽宁笨之道、海南惠农网等为市民提供日常生鲜农产品的电商企业,且发展势头强劲。

记者翻阅各平台的销售页面发现,从交易品种看,耐储易运的干货和加工品占主体,生鲜增势迅猛。

例如,电子商务交易的农产品主要是地方名特优、“三品一标”等,如大枣、小米、茶叶、木耳等干货及加工品占农产品电子商务交易总额的80%以上。

据不完全统计,2015年,全国农产品电商平台已逾3000家,农产品网上交易量迅猛增长。

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发展迅猛,正在为传统农产品营销注入了现代元素,在减少农产品流通环节、促进产销衔接和公平交易、增加农民收入、倒逼农业生产标准化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等方面显示出明显优势。

而从交易模式看,多样化发展趋势也更加明显。包括入驻淘宝、京东、1号店等成熟电商平台开设网店的模式,中粮我买网、顺鑫抢鲜购等农业企业则采用自建平台模式,天猫、河南众品食业的产品供应商与批发商的B2B电子商务模式等。

此外,部分农民、合作社、批发市场也已经开始尝试电子商务,转变生产经营主体。记者了解到,“茶多网”聚集安溪茶叶批发市场的1860家实体店,目前已形成全国茶叶电子商务平台,年交易额可以达到2亿元。

而城市冷链物流、宅配体系则以企业自建方式快速发展,农村物流网点迅速增加,资金支付手段也进一步完善,支付宝、网银、手机钱包等金融服务正在向农村延伸。

“农业服务便捷化为农民带来满足感”

产销结合搭上信息化的顺风车,同时也为农村建设、农民生活带来了方便快捷的满足感。

在北京市密云县、大兴区的14家蔬菜专业合作社建站,通过开发“云农场”生产管理系统和电子商务平台,为社员免费提供从生产安排、农事管理、智能控制到冷链物流、社区配送、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的全产业链服务。

而依托农资店、便民超市建设,还为农民提供农业生产资料和生活消费品代购服务。例如吉林省双阳区通过电子商务平台已实现化肥、生活用品等销售额2500多万元。

这些益农信息社都充分地体现了农业部切实把信息进村入户作为一项惠农工程来抓的决心,通过落实配套资金,充分调动参与各方的积极性,狠抓措施落实,目前全方位的试点工作都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进展。

在现代农业发展方式中,农业信息化在整合各类服务资源上体现的重要作用,已经成为现代农业发展方式的核心要素,同时是农民生活平稳的决定支柱。

目前,各试点省(市)各级农业部门坚持以满足农民的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整合农业部门服务资源的基础上,融合更多涉农部门服务资源,吸引优质社会服务资源,最大程度满足了农民的多样化、个性化生产与生活需求。

中国电信集团公司为所有的村级信息服务站提供免费12316拨打和免费Wifi服务,让“三留守”人员可以不花钱就与在外地打工的家人视频通话,在为政府提供公益服务的过程中实现了自身业务的同步发展。

而落实到地方层面,就可以看出显著效果。如辽宁省将12316与基层农技推广体系融合,农民通过12316全媒体平台可以精准、就近找到农业专家,同时每个村级站均配备了12316直拨电话,农民咨询全免费。

在信息化技术渗透到农业的各个领域条件下,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农业信息化是最早、最坚定、首推的投资主线,同时也是最能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动力。

信息进村入户将公益服务、便民服务、电子商务集聚到村级信息服务站,农民可以更加精准地得到政策、技术、市场行情、动植物疫病防治等方面的咨询服务,不再像过去凭经验、盲目跟风种养。

另外在生活服务方面,信息化的应用让农民可以就近缴纳电费、水费、电话费,就近购买车船票、预约就诊挂号,不再像过去要跑很多路到镇上网点去办理。

村级信息员和农民群众普遍反映,信息进村入户就是好,能够把世界带到村里,把村子推向世界,还可以让农民“买世界、卖世界”。

实践表明,无论从方向政策落实,还是农民体验程度,信息化发展正在有效地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这是一条“政府得民心、企业得发展、农民得实惠”的路子,很受教育、很受鼓舞,这条路应该走,也走得通。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