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山小村脱贫记:"精准扶贫"点亮村民致富梦
2016-07-27 16:40:49 来源:未来网 责任编辑:陈玮 孙靖 |
分享到:
|
3年巨变 村民过上了“做梦都没想到”的日子 自从“精准扶贫”提出后,湘西花垣县这个隐藏在山窝窝里的小村庄——十八洞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排碧乡十八洞村的龙德成老人与游客合影。李小军 摄。 “你看,土坪换成了石板,还多了游道跟护栏……”十八洞村邻近的澎湖村的主任田贵典边走边对未来网记者说道。 被习总书记亲切称作“大姐”的石爬专家,堂屋原来凹凸不平的泥巴地,现在变成了水泥地;原先土砖搭建的灶台,变成了白瓷砖灶;新添的液晶彩电挂在墙上,水冲式厕所取代了简陋的茅坑。 据田贵典介绍,原本在外地打工的村民看到了十八洞村发展的新气象,也纷纷回到家乡创业。 施全友便是其中之一,他还是全村“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他在村里开设了首家“农家乐”。主打的招牌菜是苗家豆腐、腊肉和酸菜。一年下来能纯赚五六万元。 目前村里农家乐已经开了5家,具有苗族特色、山村特点、以农家乐为主要形式的观光休闲游在十八洞村逐渐起步。 “我现在哪儿也不想去了,就在家里把日子过好了,什么都不愁。” 施全友兴奋地说。 2014年5月,十八洞村苗绣特产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施全友的妻子孔铭英与村里及附近村寨92名妇女一起,参加了合作社。合作社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与多家经营研发苗绣产品的企业签订了订单,公司提供绣品,负责收购,合作社农户负责加工。 现在,孔铭英除了帮助丈夫经营农家乐,会苗绣的她,晚上总会在灯光下飞针走线。“一个月下来,能增加1500元左右的收入。”孔铭英说,“以前做梦都没想到这些。” 两年人均收入增两倍 精准扶贫让贫困村精准“脱帽” “不知该怎么称呼你,你千里万里来到苗寨里;不知该怎么称呼你,你风里雨里走进我家里……”如今,这首讲述习总书记考察湘西花垣县十八洞村的歌曲《不知该怎么称呼你》被十八洞村乃至湘西大地广为传唱。 听着歌曲的旋律,看着热闹的场景,花垣县委驻十八洞村精准扶贫工作队队长龙秀林的眼眶湿润了:“不仅是贫困户收入增加了,更重要的是精神面貌改变了,激发出了内生动力。” 现在每天来十八洞村“重走习总书记考察之路”,进行乡村体验旅游的游客近200人。两年来,十八洞村接待游客20万人次。 2014年1月,习近平离开十八洞村两个多月后,花垣县委宣传部副部长龙秀林受县委指派,带着5 名干部进了村。 他了解到,十八洞村10年前由两个村合并而成,多年来,这两个村落连红白喜事都不来往,“村合心不合,表面上是一个村,实际上没什么沟通。” 龙秀林在村里成立了一个艺术团,组织两个村落的村民参加一些文艺活动,加强各寨之间的沟通。随着村支两委班子的配强,全村在精准扶贫的理念上逐渐形成共识。 “总书记说了,我们不能搞特殊化,但一定要有变化。”村党支部第一书记施金通介绍,经过扶贫工作队的思想工作,村民“等靠要”的观念慢慢转变了。在做村民工作时,施金通形容龙秀林的口才是“铁齿铜牙”。 村民认识提高后,工作队和村支两委班子先后争取资金,进行了自来水安装、农网改造、道路扩宽、民居改造等基础设施建设,两年多来投入资金约1200 万元。此外,十八洞村还在外面流转土地一千亩,与县里一家农业龙头企业合股种植猕猴桃,村里占49% 的股份,其中贫困户股份最大。 在扶贫工作队的帮助下,十八洞村村民的增收途径多了不少。除了务工外,开农家乐、卖苗绣产品、养殖和种植,都是致富的门路。 2015年,十八洞村的人均纯收入3668元,比2013年增加了1150元,减贫223人。 “这两年,我们的收入实实在在增加了,更重要的是看到了希望。”年过花甲的村民隆巴秀、石女金夫妇,是村里条件最差的特困户。他们算了去年的收入账:老两口都享受低保,两人一年2400元;石女金苗绣收入2000元;对口帮扶的苗汉子合作社,给每人发放帮扶资金500元。加上退耕还林、种田收入等,夫妇俩去年人均纯收入超过3200元,高于2880元的贫困线标准。而且,村里投入8000元,对他们家实施了民居改造。今年春节前,隆巴秀爽快地在《贫困户退出确认书》上签了字。更多的贫困户,2015年人均纯收入达5000元甚至上万元。“过两年,猕猴桃那边还有不少收入呢!”隆巴秀憧憬着好日子。 村民收入增长了,龙秀林等人却更加清醒肩上的重任,“如果把十八洞村比作一辆汽车,现在还只是开到了高速公路的入口,只有鼓足干劲,踩好油门,把好方向盘,才会进入发展的快车道。”龙秀林说。 |
相关阅读:
- [ 07-26]扶贫“四精准” 脱贫“快又准”
- [ 07-26]保险业“定制”创新产品 助力脱贫攻坚
- [ 07-25]【治国理政新实践·甘肃篇】临夏康乐县:识贫 扶贫 脱贫
- [ 07-25]脱贫之战,习近平发出总攻令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