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国兴正在打磨黄金摆件。中工网记者朱晶晶摄
沈国兴作品《八仙神葫》 中工网记者朱晶晶摄 十年磨一剑 沈国兴崭露头角是在1997年。当时,无锡灵山要制作3500尊纯金的灵山小金佛摆件,价值高达6000多万元,老凤祥去投标了。设计制作任务落在沈国兴和他的师兄身上。两人去无锡实地看大佛。“当时大佛还没完工呢,搭着脚手架。”沈国兴说,两人要了大佛的小样、图片,加上实地查看,将平面的图片变成了立体的摆件,两人回来花了一星期做出了实样。他们的作品被佛教协会赵朴初先生从一百多件投标作品中一眼看中。这个项目为老凤祥创造了537万元的经济效益,在 1997年,这可不是小数目,沈国兴令人刮目相看。 成功的背后是默默地付出。在学艺阶段,沈国兴虚心学习、刻苦钻研,打下扎实的基本功。从 1987年到1997年,整整十年间,他每天做的就是凿、挑、拨、弹、扳……丝毫不敢马虎。人物的五官细节、发丝、衣褶……细微之处全凭一刀刀、一锤锤刻画出来。几个星期,甚至几个月,才能完成一个作品。10年练得心静如水,10年练就好手艺。金银细工,需要动手、动脑、还需要耐心,更需要悟性。但沈国兴套用欧阳修笔下《卖油翁》的话:“无他,惟手熟尔”,实在要他讲成功地奥秘,他说需要“心静,坐得住”。 为观音像四上普陀山 几十年来,沈国兴继承中国金银细工制作技艺的精华,努力探索扩大传统工艺的表现范围和规模,设计制作了一批代表中国金银细工技艺顶尖水平的精品。2001年,大件组承接了制作一尊重12公斤、高88厘米的观音金像的项目,这是建厂以来规模最大的观音像。为了生动地表现观音像的神韵,沈国兴查找、研究了大量的国内外寺庙的佛像造型,四上普陀山,十五次修改设计样稿。 沈国兴与同事第一次上普陀山,从各种角度观察观音像,拍了许多照,回来先做了个泥塑。观音的面容和眼神如何表现,还得细细观察。沈国兴第二次上山,这次专门租了一条船,站在船上,远看近看左看右看,在本子上写写画画。样品完成后送到客户面前,对方提出一个苛刻的修改意见:观音像要跟普陀山观音那样,视角180度范围内都显出对你微笑的效果。沈国兴三上普陀山,专门观察观音像的眼神和笑容。沈国兴发现,普陀山观音像体积大,距离远,宏观性和模糊感加强了微笑的效果。但摆放在客厅的观音像体积小距离近,看上去就显得“木”。 怎么办,沈国兴陷入了沉思,普陀山观音像的眼珠是凹陷的,因为形体大,又是远观,模糊感使站在不同角度的人都会觉得观音在对着自己笑;而摆在客厅的观音像体积小,距离近,看得清清楚楚,眼珠凹陷,就无神;从侧面看,怎么会有“对着你笑”的效果。沈国兴于是四上普陀山,再思考再琢磨。深思熟虑后,沈国兴作了最大胆的修改,将观音像的眼珠雕刻成突出的,并对眼部进行夸张处理。四上普陀山,十五次修改设计样稿,最终完成的一刹那,同事们欢呼起来:不管从什么角度看观音的眼睛,她都对着你笑!客户对沈国兴的作品非常满意。 眼前这个世界充满诱惑,最难做到的莫过于静下心来研究一样东西。金银摆件绚丽夺目,但雕刻金子的人却是寂寞的。沈国兴日复一日坐在工场里低头搞设计制作,每天重复着凿、挑、拨、弹、扳等一系列动作,将一块块金片打造成造型各异、精巧绝伦的黄金摆件。他能把一块普通的金皮打造成薄如蝉翼、细如毫发的黄金摆件,他能将受损的辽代金器“整旧如旧”,使之焕发新的活力,他是一个在“快餐时代”坚守传统手艺的金匠。 当问起沈国兴哪个是他最满意的作品时,他笑着摇了摇头。他说自己仍在不断进行创作,希望能将文化底蕴融入作品之中,再用传统手艺技巧艺展现出来,多做一些老百姓喜欢的东西,多做一些可以真正留世的佳作。 |
相关阅读:
- [ 07-21]“国宝级”匠人李永革来福州 分享“工匠精神”
- [ 07-21]用专业匠人精神刻画“中国好故事”
- [ 07-19]打银匠黄雪纺:坚守东山特有银镶玉帐钩技艺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