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国内> 社会 > 正文

85后农民工发明家胡振球:只想当个好工人 未觉成就工匠梦

2016-07-24 12:04:18 马常艳 来源:中国经济网  责任编辑:林晨   我来说两句

从一名只有高中文化的农民工,成长为完成技术革新、技术攻关60多项的全国劳模,跨度有多大?85后安徽小伙胡振球用行动证明,7年时间就可以做到。

胡振球目前是上海神舟汽车节能环保股份有限公司车间主任。9年前,他怀着进入大城市、找份好工作的梦想,从安徽来到上海打拼。经过艰苦奋斗,年纪轻轻的他从最初的普工晋升为技师,先后获得上海市十大工人发明家、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上海市劳动模范、全国青年岗位能手、全国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并于2016年当选为上海市闵行区总工会兼职副主席。

只想当个好工人

  胡振球在车间工作 中国经济网记者马常艳摄

从小家境并不富裕的胡振球,为了减轻家里负担,读完高中便开始了外出打工的生活。2007年,结婚后的胡振球决定带着妻子来上海找份稳定的工作,踏踏实实的学点本事。由于文化水平不高,不懂技术,胡振球找工作处处碰壁,差一点就回老家了。

后来,上海市闵行区梅陇镇的民营企业神舟汽车公司张开怀抱接纳了他。刚进单位,他暗下决心“做工人就要做个好工人”。当时他对“好”的定义是:踏踏实实干活,不偷懒不懈怠。然而所在企业属于科技环保领域里的新生代力量,员工的学历从高中到博士跨度很大。刚进车间,学历和技术均不占优势的胡振球根本上不了手,甚至连最基本的图纸都看不懂。

胡振球暗下决心,要用最快的速度掌握不同工种的技术要领。于是,他翻遍公司图书角里所有的专业书籍,利用空余时间缠着师傅讲图纸,一遍教不会就两遍、三遍,直到弄懂为止。为了能专心学习,他干脆搬到职工集体宿舍里,经常看书熬到深夜,把自己认为有用的技术知识点抄写在本子上。

胡振球整日与冰冷的机器零件相伴,总是喜欢琢磨它们身上的特点,就算有时因为这些“铁疙瘩”而受伤,胡振球还是觉得自己离不开它们。在一次,剪钣金操作中连电了,胡振球的手被剪了差不多5厘米,两边切开一个三角口。妻子路小甜回忆说,看到这种情况肯定会心疼,但作为外地人想在大城市扎根,肯定要付出更多。

渐渐地,胡振球把这些日积月累下来的笔记转化成了浑身的本领。从钣金工到钳工、车工、打磨工,短短的几个月时间,胡振球便掌握了车间几乎所有工种的基本操作技巧。

初尝创新的甜头

  胡振球在车间工作 中国经济网记者马常艳摄

企业自主研发的产品进入生产阶段后,大伙儿天天加班,生产效率却始终提不上去。胡振球大胆提议能不能开个模具进行“整车预装工装”。可操作时却又遇到了难题,模具中的关键环节举升油缸部位始终无法做到上下部件的匹配。为了解决这一难题,他反复琢磨,从不同的角度深入思考,进行了很多次尝试,最终找到了把上下部件的位置都进行固定的办法,彻底解决了困扰他的问题。

模具投入使用后,每台车的工时从原来的3天减少到1天,使整车装配合格率达98%以上,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还减轻了劳动强度,平均一年可为企业节约成本560多万元。

胡振球发明的纯吸式道路清扫车是神舟汽车公司自主研发的拳头产品。有一年,辽宁盘锦市来企业订了三台清扫车试用,车运过去得到的反馈却说不好用,要求退货。这是从来都没遇到过的事,企业便派他去一探究竟。他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来到现场,发现问题的确存在,可一连三天,任他苦思冥想都没有丝毫进展,而对方说,如果再找不到问题就要退货。

情急之下的第四天,他干脆跟着车一路前行,车在前面开,他就跟在车后吃着汽车掀起的灰土细细察看。就在这时,他脑中灵光一现,原来清扫车前后两排吸尘孔是平行的,吸口不在中心位置,才导致了吸不干净。如果把两排清扫孔错开,再把副吸的角度倾斜,内部加装导流板,问题就可迎刃而解,此时的他兴奋不已,立刻就同当地的工人通力合作,攻坚克难,一举破解了难题。不仅避免了一次产品退货,更重要的是增强了他立足岗位创新的勇气和自信。

这项在“火线”创新改革的新工艺,他把它命名为“倾斜复吸式”清扫装置,极大地提升了路面清洁及物料回收的效果和效率,具有扫路不扬尘的优势和减少雾霾的特点。同时,实践也逼出了新思路,按照市场需要,搞创新改革,是一条全新的创造之路。目前,公司开发的几种新型节能纯吸式车型,都是按照码头、钢厂、水泥厂、高速公路、市政环卫等市场的需求所开发,相信按照这条路走下去,定能开拓出一片新天地。

未觉已成工匠型人才

  胡振球(右)和工友在车间讨论工作 中国经济网记者马常艳摄

在胡振球所在的公司刚进入科技转型初期,很多职工因为看不到希望而纷纷辞职离开,可胡振球最终却还是选择留下来埋头苦干。而让胡振球坚持留下来的,就是最初“做个好工人”的淳朴想法。

“当个好工人,成就工匠梦”的信念,使胡振球的发明成果逐渐从最初的小改小革,变成各类专利和效益。几年来,他获得的荣誉证书可以堆成一米多高,共完成技术革新50多项、技术攻关10多项、发明等各种专利14项,为企业创造直接效益2500多万元。2012年,在上海市闵行区总工会的帮助和支持下,他参加了第七届国际发明展览会,他的清扫车吸尘口避让装置发明专利荣获“金奖”。2013年,他被评为上海市十大工人发明家。

公司成功转型后,生产订单开始越来越多,随之而来的是工人们高负荷的生产压力,大家经常加班至深夜,胡振球最长一次加班连续在车间工作了72小时没回家。

2015年获得全国劳模称号以后,增强了胡振球立足岗位创新的热情和信心。在研发纯吸式道路吸尘车的基础上,他又首创了卸料抑尘装置技术,在国内首次提出了卸料抑尘理念,并用简便的结构实现了这种理念,实践表明,此装置有效地解决了专用清扫车倒灰扬尘的问题,浮尘扬起量减少90%以上。彻底解决了二次扬尘问题,并取得国家发明专利。

此外,在产品技改方面,他认为在“互联网+”的时代,一个创新的产品,硬件好,软件也必须过硬。于是,在他和团队孜孜不倦的努力下,将环卫专用车的推广与智能化管理模式的打造相结合,运用质量监控系统,让智慧环卫的理念在现实中得到广泛运用。车辆在使用过程中不只是吸净率高,没有二次扬尘,而且在油耗管理、驾驶员管理、车辆运营管理等手段上进行了提升,帮助客户达成了向管理要效益的目的,不仅提高了市场竞争力,也给环卫行业管理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改变。 

勤奋善思,发明创造,追求进步,成为新时代劳模身上的闪光特质。他们所展现的风采是整体素质的不断提高,是为社会创造无限的可能,是用自己劳动的双手改变命运,改变生活。胡振球身上闪耀着这样的光芒,但他本人对这些似乎并没有察觉。

胡振球告诉中国经济网记者,现在他的梦想就是成为一名“大国工匠”,带着责任感和使命感去工作,在专业领域永不止步,把普通产品做到极致,推陈出新,追求完美,使自己真正成为专注于细节、专注于创新、专注于品质,并创造高效劳动价值的“工匠”型人才,为社会创造更多的奇迹和智慧。

公司掀起“胡振球效应”

  胡振球(右)在和工友车间工作 中国经济网记者马常艳摄

获得全国劳模后,胡振球成了工友们心中的大发明家、大工匠、大英雄,公司掀起了一股创新热潮,更多地胡振球像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厂里技术创新氛围越来越浓。

“以前也没遇到过劳模,遇到胡振球之后,才认识到像我们这样的劳动工人也可以靠自己的双手,靠自己的努力和打拼,在上海闯出一片天。”工友王金栋说。

为了持续创新,他所在的神舟汽车公司今年又设立了“工匠基金”,为培育创新人才提供资金保障。胡振球认为,随着自动化、信息化、网络化的应用普及,社会生产已逐渐由手工时代转化为科技含量更高的时代。在企业里,工匠精神应提升为团队人员分工协作的优势组合,个人的成功创新只是一个方面,而团队的整体持续创新才能代表真正的工匠精神。

如今胡振球是单位技改组的带头人,并成立了专门的创新工作室。在这个“劳模创新工作室”里,涌现了一个又一个的创新能手,在他所带领的班组内,出现了一个又一个的产品创新案例。

虽然从一线普通职工变为管理一百多人的车间副主任,可胡振球依然把所有精力放在一线生产上,“要做就做个好工人”的目标从未动摇过,还是坚持“创新是企业活力所在”的理念,仍然心系生产,走革新创造之路,力争在生产实践中通过革新创造提升效率、提高质量。

正如闵行区总工会俞莉红所说,如果整个社会都是这样一种创新氛围,如果所有年轻人都可以锻造一颗工匠心,社会上的浮躁就可以克服,各行业工艺技术就可以得到传承和发扬,大众创新、万众创业就不是梦。(中国经济网记者 马常艳)

从一名只有高中文化的农民工,成长为完成技术革新、技术攻关60多项的全国劳模,跨度有多大?85后安徽小伙胡振球用行动证明,7年时间就可以做到。

胡振球目前是上海神舟汽车节能环保股份有限公司车间主任。9年前,他怀着进入大城市、找份好工作的梦想,从安徽来到上海打拼。经过艰苦奋斗,年纪轻轻的他从最初的普工晋升为技师,先后获得上海市十大工人发明家、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上海市劳动模范、全国青年岗位能手、全国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并于2016年当选为上海市闵行区总工会兼职副主席。

只想当个好工人

  胡振球在车间工作 中国经济网记者马常艳摄

从小家境并不富裕的胡振球,为了减轻家里负担,读完高中便开始了外出打工的生活。2007年,结婚后的胡振球决定带着妻子来上海找份稳定的工作,踏踏实实的学点本事。由于文化水平不高,不懂技术,胡振球找工作处处碰壁,差一点就回老家了。

后来,上海市闵行区梅陇镇的民营企业神舟汽车公司张开怀抱接纳了他。刚进单位,他暗下决心“做工人就要做个好工人”。当时他对“好”的定义是:踏踏实实干活,不偷懒不懈怠。然而所在企业属于科技环保领域里的新生代力量,员工的学历从高中到博士跨度很大。刚进车间,学历和技术均不占优势的胡振球根本上不了手,甚至连最基本的图纸都看不懂。

胡振球暗下决心,要用最快的速度掌握不同工种的技术要领。于是,他翻遍公司图书角里所有的专业书籍,利用空余时间缠着师傅讲图纸,一遍教不会就两遍、三遍,直到弄懂为止。为了能专心学习,他干脆搬到职工集体宿舍里,经常看书熬到深夜,把自己认为有用的技术知识点抄写在本子上。

胡振球整日与冰冷的机器零件相伴,总是喜欢琢磨它们身上的特点,就算有时因为这些“铁疙瘩”而受伤,胡振球还是觉得自己离不开它们。在一次,剪钣金操作中连电了,胡振球的手被剪了差不多5厘米,两边切开一个三角口。妻子路小甜回忆说,看到这种情况肯定会心疼,但作为外地人想在大城市扎根,肯定要付出更多。

渐渐地,胡振球把这些日积月累下来的笔记转化成了浑身的本领。从钣金工到钳工、车工、打磨工,短短的几个月时间,胡振球便掌握了车间几乎所有工种的基本操作技巧。

初尝创新的甜头

  胡振球在车间工作 中国经济网记者马常艳摄

企业自主研发的产品进入生产阶段后,大伙儿天天加班,生产效率却始终提不上去。胡振球大胆提议能不能开个模具进行“整车预装工装”。可操作时却又遇到了难题,模具中的关键环节举升油缸部位始终无法做到上下部件的匹配。为了解决这一难题,他反复琢磨,从不同的角度深入思考,进行了很多次尝试,最终找到了把上下部件的位置都进行固定的办法,彻底解决了困扰他的问题。

模具投入使用后,每台车的工时从原来的3天减少到1天,使整车装配合格率达98%以上,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还减轻了劳动强度,平均一年可为企业节约成本560多万元。

胡振球发明的纯吸式道路清扫车是神舟汽车公司自主研发的拳头产品。有一年,辽宁盘锦市来企业订了三台清扫车试用,车运过去得到的反馈却说不好用,要求退货。这是从来都没遇到过的事,企业便派他去一探究竟。他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来到现场,发现问题的确存在,可一连三天,任他苦思冥想都没有丝毫进展,而对方说,如果再找不到问题就要退货。

情急之下的第四天,他干脆跟着车一路前行,车在前面开,他就跟在车后吃着汽车掀起的灰土细细察看。就在这时,他脑中灵光一现,原来清扫车前后两排吸尘孔是平行的,吸口不在中心位置,才导致了吸不干净。如果把两排清扫孔错开,再把副吸的角度倾斜,内部加装导流板,问题就可迎刃而解,此时的他兴奋不已,立刻就同当地的工人通力合作,攻坚克难,一举破解了难题。不仅避免了一次产品退货,更重要的是增强了他立足岗位创新的勇气和自信。

这项在“火线”创新改革的新工艺,他把它命名为“倾斜复吸式”清扫装置,极大地提升了路面清洁及物料回收的效果和效率,具有扫路不扬尘的优势和减少雾霾的特点。同时,实践也逼出了新思路,按照市场需要,搞创新改革,是一条全新的创造之路。目前,公司开发的几种新型节能纯吸式车型,都是按照码头、钢厂、水泥厂、高速公路、市政环卫等市场的需求所开发,相信按照这条路走下去,定能开拓出一片新天地。

未觉已成工匠型人才

  胡振球(右)和工友在车间讨论工作 中国经济网记者马常艳摄

在胡振球所在的公司刚进入科技转型初期,很多职工因为看不到希望而纷纷辞职离开,可胡振球最终却还是选择留下来埋头苦干。而让胡振球坚持留下来的,就是最初“做个好工人”的淳朴想法。

“当个好工人,成就工匠梦”的信念,使胡振球的发明成果逐渐从最初的小改小革,变成各类专利和效益。几年来,他获得的荣誉证书可以堆成一米多高,共完成技术革新50多项、技术攻关10多项、发明等各种专利14项,为企业创造直接效益2500多万元。2012年,在上海市闵行区总工会的帮助和支持下,他参加了第七届国际发明展览会,他的清扫车吸尘口避让装置发明专利荣获“金奖”。2013年,他被评为上海市十大工人发明家。

公司成功转型后,生产订单开始越来越多,随之而来的是工人们高负荷的生产压力,大家经常加班至深夜,胡振球最长一次加班连续在车间工作了72小时没回家。

2015年获得全国劳模称号以后,增强了胡振球立足岗位创新的热情和信心。在研发纯吸式道路吸尘车的基础上,他又首创了卸料抑尘装置技术,在国内首次提出了卸料抑尘理念,并用简便的结构实现了这种理念,实践表明,此装置有效地解决了专用清扫车倒灰扬尘的问题,浮尘扬起量减少90%以上。彻底解决了二次扬尘问题,并取得国家发明专利。

此外,在产品技改方面,他认为在“互联网+”的时代,一个创新的产品,硬件好,软件也必须过硬。于是,在他和团队孜孜不倦的努力下,将环卫专用车的推广与智能化管理模式的打造相结合,运用质量监控系统,让智慧环卫的理念在现实中得到广泛运用。车辆在使用过程中不只是吸净率高,没有二次扬尘,而且在油耗管理、驾驶员管理、车辆运营管理等手段上进行了提升,帮助客户达成了向管理要效益的目的,不仅提高了市场竞争力,也给环卫行业管理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改变。 

勤奋善思,发明创造,追求进步,成为新时代劳模身上的闪光特质。他们所展现的风采是整体素质的不断提高,是为社会创造无限的可能,是用自己劳动的双手改变命运,改变生活。胡振球身上闪耀着这样的光芒,但他本人对这些似乎并没有察觉。

胡振球告诉中国经济网记者,现在他的梦想就是成为一名“大国工匠”,带着责任感和使命感去工作,在专业领域永不止步,把普通产品做到极致,推陈出新,追求完美,使自己真正成为专注于细节、专注于创新、专注于品质,并创造高效劳动价值的“工匠”型人才,为社会创造更多的奇迹和智慧。

公司掀起“胡振球效应”

  胡振球(右)在和工友车间工作 中国经济网记者马常艳摄

获得全国劳模后,胡振球成了工友们心中的大发明家、大工匠、大英雄,公司掀起了一股创新热潮,更多地胡振球像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厂里技术创新氛围越来越浓。

“以前也没遇到过劳模,遇到胡振球之后,才认识到像我们这样的劳动工人也可以靠自己的双手,靠自己的努力和打拼,在上海闯出一片天。”工友王金栋说。

为了持续创新,他所在的神舟汽车公司今年又设立了“工匠基金”,为培育创新人才提供资金保障。胡振球认为,随着自动化、信息化、网络化的应用普及,社会生产已逐渐由手工时代转化为科技含量更高的时代。在企业里,工匠精神应提升为团队人员分工协作的优势组合,个人的成功创新只是一个方面,而团队的整体持续创新才能代表真正的工匠精神。

如今胡振球是单位技改组的带头人,并成立了专门的创新工作室。在这个“劳模创新工作室”里,涌现了一个又一个的创新能手,在他所带领的班组内,出现了一个又一个的产品创新案例。

虽然从一线普通职工变为管理一百多人的车间副主任,可胡振球依然把所有精力放在一线生产上,“要做就做个好工人”的目标从未动摇过,还是坚持“创新是企业活力所在”的理念,仍然心系生产,走革新创造之路,力争在生产实践中通过革新创造提升效率、提高质量。

正如闵行区总工会俞莉红所说,如果整个社会都是这样一种创新氛围,如果所有年轻人都可以锻造一颗工匠心,社会上的浮躁就可以克服,各行业工艺技术就可以得到传承和发扬,大众创新、万众创业就不是梦。(中国经济网记者 马常艳)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