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国内> 社会 > 正文

治盗刷的国外经验:研发生物技术识别消费行为

2016-07-22 06:57:16 李应齐 张朋辉 冯雪珺 来源:人民日报  责任编辑:陈玮   我来说两句

美国:

抽查顾客身份

盗刷成本很高

美国各大银行都有不同的预防措施,防止信用卡被大笔、连续盗刷。以记者使用的美国银行信用卡为例,如果银行系统检测到信用卡出现异常消费,会发短信息提示,并暂时冻结信用卡。记者每次到外地出差,用信用卡消费两次,就会被暂时冻结,银行通过手机短信发来最近的消费记录,持卡人确认无误后,银行才解除冻结。

对信用卡使用,在美国也有严格的规定,不允许使用他人信用卡消费,即使一家人也不允许。商家会不定期检查消费者的身份证件,一旦发现持卡人身份同信用卡上显示的不一致,会拒绝接受卡片。

而如果持卡人向银行报告信用卡被盗刷,银行会及时冻结卡片,并给持卡人寄送新卡,持卡人无需承担损失。同时,银行会要求持卡人报警,通过核对签名等查明真相。多数银行购买了信用卡保险,对持卡人的赔付最终由保险公司承担,所以银行没有理由不保护持卡人的权益。

如果持卡人对消费有异议,打电话给银行,银行也信任顾客,那就会先将有争议的金额返还给持卡人,然后再同商家沟通。当然,如果最后确定是持卡人的过错,持卡人就要全额缴纳消费金额,甚至还要付利息。

在美国,盗刷他人信用卡,是严重的犯罪行为,各州规定的惩罚措施不尽相同,但一般都较为严厉。记者所在的弗吉尼亚州,其法律规定,盗刷他人信用卡最高可判罚金1万美元,20年监禁。在严厉的惩罚措施面前,盗刷他人信用卡的成本是非常高的,一般人不敢轻易以身试法。

如果出现持卡人隐瞒自身消费、恶意欺骗银行的行为,持卡人不仅要赔偿、承担法律责任,其行为还会被记入信用系统。一旦有不良信用记录,申请信用卡、购买保险等方方面面,都要受到影响,可以说是寸步难行。

德国:

保险机制健全

损失有人埋单

德国的信用卡,一直坚持“便利持卡人”的原则。除了在少量公交售票机器上需要输入PIN码,大部分柜台消费都是签字即可消费。在某些停车场缴费机上,插卡后甚至不需要任何验证就直接扣款。

尽管在德国使用信用卡无需密码,收银员也很少会认真核对签名,但贼们对此并不“感冒”。钱包被偷丢了现金,但信用卡完好无损的事例,比比皆是,记者就曾亲身经历。德国警方曾向记者解释说,无论是在机器还是在商场操作,附近大多安装有摄像头,一定会留下消费时间与地点这样的追踪痕迹,所以贼们不会“冒此大险”。

高便利总会伴随着高风险,尽管贼们不敢在公共场所盗刷信用卡,但网络黑客却可以躲在屏幕后面犯罪。由于德国的信用卡大多没有普及短信消费提醒这类服务,因此从理论上来说,只要知道了持卡人的姓名、卡号、卡背后的3位安全码及有效期,就可以在网上任意消费。这对网络黑客来说,并不困难。

记者在德国的一年半时间里,就因为这类网络盗刷,被迫更换过3张信用卡。损失最惨重的一次,被盗刷了上千欧元,一天之内出现了在上海、迪拜、巴黎等多地大额消费的情况,最终由于银行起疑,停卡并通知记者,记者才得知卡被盗刷。

不过,被盗刷的持卡人不必过于慌张。持卡人联系信用卡客服或直接去银行柜台申诉,银行就会让持卡人当面或书面解释盗刷期间实际使用信用卡的情况,有时会再进行初步的核实。确认是黑客伪造消费记录后,银行便会让持卡人填写补偿申诉表,寄回给申诉受理中心,一般都能在下一个结算日时消除盗刷款项。就记者的经验看,从银行受理申诉到消除盗刷欠款,一般不超过3周时间,也不会出现银行和持卡人之间僵持、争执的情况。只要能证明不是因遗失卡片等个人过失造成的盗刷,持卡人都会申诉成功。

持卡人和银行之所以能够如此从容,与完善的信用卡保险机制有关。德国储蓄银行工作人员介绍,银行每年会在信用卡保险上做巨大投入。投了“全险”,银行就可以向保险公司索赔,即盗刷款项最终由保险公司埋单。而保险公司会进一步让自己的调查团队调查,并联络警方。此外,德国有可以支付起诉律师费、出警调查费的“律师险”,每月费用大概在几十欧元,大多数人都会购买。持卡人一般会跟银行协作,报警、走法律程序,将真凶绳之以法。

尽管如此,德国警方告诉记者,大部分作案黑客都是国际罪犯跨国远程操作,往往很难追踪。这或许是大多数德国人不喜欢信用卡的一个原因。(本报驻英国记者李应齐 本报驻美国记者 张朋辉 本报驻德国记者 冯雪珺)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