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举行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介绍了二季度和上半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二季度和上半年GDP同比增长6.7%。 走高的数据:今年上半年,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54.1%,比上年同期提高1.8个百分点,高于第二产业14.7个百分点。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0%,增速比一季度加快0.2个百分点,高技术产业同比增长10.2%。 回落的数据: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名义增长9.0%,增速比一季度回落1.7个百分点。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比一季度回落0.1个百分点。 持平的数据: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增长9.7%,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6.5%,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2.1%,这些增速都与一季度持平。 对此,云南财经大学金融研究院院长、首席教授、博士生导师、《南开经济研究》副主编 龚刚进行了专业解读,以下是精彩观点。 新常态意味着新的增长方式 对于当前中国经济形势可以从如下两个方面去进行解释。第一是外生冲击。由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全球性金融危机确实给中国经济造成了冲击。目前全球经济体系仍处于深度调整之中,其复苏的过程极为艰难和漫长,甚至看不到希望。 然而,外部冲击并不是主要的,当前中国经济形势本质上是中国的经济发展已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新常态。新的发展阶段是以剩余劳动力不复大量存在为其主要特征。现实中,这体现为劳动力工资增长快速。例如,从刚公布的2016年上半年的新统计数据看,工资增长率在4%以上,而通货膨胀率则不到2%。就企业而言,劳动力工资的快速上升必然意味着企业的负担上升,因此,除非企业通过创新和技术进步来提高劳动生产率,才能消除因工资上升而带来的负担。就宏观经济而言,因剩余劳动力不复大量存在而形成的新的发展阶段则意义更加重大: 首先,它意味着经济增长动力的减弱。在新常态下,由于剩余劳动力已不复大量存在,中国人均GDP的增长只能来自于由技术进步所带来的劳动生产力的提高,即增长动力减弱。 第二,它意味着常态下中国经济已经从需求决定性经济转向供给决定型经济,这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逻辑起点。 第三,它意味着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新的发展阶段必然意味着新的增长方式。而事实上,前文所提到的中国当前的许多结构性问题(如产能过剩,债务等)都来自于经济增长方式的错配,即经济增长方式不适合新的发展阶段。 2016年中国经济正在适应新常态 从最近公布的2016年上半年的统计数据看,中国经济正在适应新常态。同时,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首先,在宏观管理上,中国正在使自己适应新的发展阶段,这可以从经济增长率(6.7%)继续小幅下滑,而通货膨胀率(1.9%)则较为适中可以看出。当然,中国是可以通过需求刺激来维持经济的稳定,甚至小幅回升,但这有可能会带来更高通货膨胀等其他的成本。 事实上,即使是6.7%,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也是极高的,远远高于美国等发达国家。 其次,一些结构性调整的效果正在显现。如上半年,在需求结构方面,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增长9.7%,高于GDP的增长率;在产业结构方面,第三产业已经位居三大产业之首,其增长率(7.5%)高于GDP的增长率;在区域结构方面,中、西部地区后发优势继续发挥:中、西部地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7.3%和7.2%,快于东部地区0.9和0.8个百分点;中、西部地区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分别增长12.8%和13.5%,快于东部地区1.8和2.5个百分点。此外,供给侧改革也取得一定的成果。如上半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同比下降5.2%。 第三,在宏观调控方面,去库存取得了明显的进步。上半年,工业企业和商品房库存出现了积极变化:5月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成品存货同比下降1.1%。房地产业去库存成绩则更为明显。例如,上半年,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达64302万平方米,同比增长27.9%,其中住宅销售面积增长28.6%。全国商品房销售额48682亿元,同比增长42.1%,其中住宅销售额增长44.4%。 第四,中国经济的后劲正在集聚,例如,上半年,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24万亿元,同比增长达25.1%。 |
相关阅读:
- [ 07-16]一图看懂上半年经济成绩单
- [ 07-16]外界“担忧”中国经济实属多虑
- [ 07-16]稳中有进 增强定力——聚焦16年中国经济“中期报告”
- [ 07-16]5个字读懂上半年经济形势——盛来运回应当前经济热点问题
- [ 07-16]年中经济观察宏观篇:经济稳中有进 提振改革信心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