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国内> 社会 > 正文

洪灾一线救援见闻:总有一种力量汇聚

2016-07-06 07:00:18  来源:新华网  责任编辑:陈玮   我来说两句

新华社北京7月5日电 总有一种力量汇聚——记者洪灾一线救援见闻

新华社记者

连日来,强降雨来袭,长江中下游水位持续快速上涨,群众被困待援、河堤险象频生……

水情汛情告急。在抗洪救灾一线,新华社记者记录了一些片段,星星点点的车灯、11位留守老人、为洪流过境停排涝……面对肆虐的洪水,汇聚起希望、奉献和坚守的力量。

看到“摩托车”,就好像看到了希望

断裂的路面、倒塌的房屋、湍急的河水……走进贵州铜仁市碧江区坝黄镇,山洪带来的冲击历历在目。而一辆辆进出的摩托车,在蜿蜒的山路上穿梭,为重灾区送去急需的生活物资,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

4日傍晚,记者乘车抵达坝黄镇,跟随一辆运物资的面包车往发生山体滑坡的竹田村赶,行进中遇到一处河水把路毁成空心,只好弃车小心翼翼地步行过去。到了对面,几辆摩托车便成了转乘工具。

“师傅,能带一下我们吗?”“上来吧!”摩托车在湿滑的通村路上起步。41岁的摩托车司机路腊成说,像他一样的司机之前都在镇上或市区专门跑生意。“我不是这个村的人,听说这里受灾重,镇上一组织,大家都来了。”他说,好几个摩托车主都是听说家乡受灾,就赶回来支援的。

转眼天就要黑了,路陡、弯急,路腊成紧握方向柄,尽管一再小心,车子还是陷进淤泥里,众人一起推,结果车出了毛病走不了。

又来了一辆摩托车。这个叫万佳米的小伙子,说自己是本村惟一一个跑车的。虽然这么晚了,他想肯定山里有人需要用。

当晚21时,记者来到滑坡灾害点。一些村民们正在露天生火照明、取暖,等待救助的帐篷等物资。同样靠坐摩托车和走路进来的铜仁市委书记夏庆丰说,目前救援最大的困难就是道路不通,大型设备也进不来。但困难再大,也要千方百计救援,并保障受灾群众基本生活需要。

接近5日凌晨,记者山上看到,黑夜里,那星星点点的车灯闪亮在山腰。经过抢修,山路通行条件改善,30多辆摩托车正陆续向竹田村汇聚,把盒饭、矿泉水、帐篷、棉被等物资送到受灾群众手上。

记不下名字,也看不清脸庞,但“看到摩托车,就好像看到了希望。”一位受灾村民说。

为十一个老人安全转移

“慢一点!小心脚下打滑!”

分不清脸上是雨水还是汗水,张塝镇民兵田富、张松等人都顾不上擦,小心翼翼地抬着担架下山。担架上的苏新保老人一路上不知说了多少遍感谢的话,甚至还流过几次泪。

苏新保是湖北蕲春张塝镇土库村十二组村民,这个村只有十一个老人留守居住,大多年老行动不便,还抱有侥幸心理,认为不会发生危险,“不愿意离开住了一辈子的家”。

这里几天前刚刚经过山洪摧毁,通组的道路中断,从村支部进去一趟也要花上三个小时,断电缺粮没通讯,成为“孤岛”。一路上,山石塌方、滚石的声音,不时响起,张塝镇武装部民兵抢险队员们只能用锄头和镰刀重新开出一条新路。

到达村里,只有三名老人愿意转移!中午12点,队员们还在耐心做工作,三间土砖房突然崩裂,墙体倾斜,情况危急。看到这凶险的一幕,还在坚持的老人们终于松动了想法。

上山不易下山更难,一些老人由于行动不便,小分队队员们果断背起老人下山,一路上轮流替换。“一个人来背,两个人做搀扶保护,要稳!”“慢一点、稳一点”,张塝镇武装部长詹志常常喊的一句话。这一次下山,足足花了5个小时。

闻讯赶来的镇长蔡宁,细心地安排着十一个老人的去处。看到老人们吃完饭,一个一个感谢着离开。累瘫坐在凳子上,一直没怎么说话的田富,对记者突然来了一句:“为了十一个老人,这一天的辛苦,都值了!”

停止排涝,为“洪水走廊”减压

5日下午,连日来好不容易晴了半日的天空,又下起了小雨。在江苏省溧阳市社渚镇幸福圩,记者看到,一个一个的鱼塘都不见了,一些房屋也浸泡在水中。幸福圩内的一条主干道被水淹没,记者沿路蹚水而过,发现最深处已达膝盖处。

与幸福圩相邻的是大东圩,社渚镇河口村的上万亩田地及青虾养殖场主要在大东圩内。

54岁的河口村支部书记李和林告诉记者,河口村有8个排涝泵站,但从3日起全部停排。“雨水太大,河流来不及排,下游压力太大,抹泪也得停止排涝。否则,一旦主干河流溃坝,大家全都要被淹。”

社渚镇与安徽接壤,也是溧阳市的最上游地区。在7月3日汛情最为紧急的时刻,社渚镇部分千亩以下的圩和个别三千亩的圩停止向主干河道抽排。

溧阳境内的主要河流是芜申运河。由于上游安徽等地来水多,下游高水位顶托,加之连日降雨量大,作为“洪水走廊”的溧阳防洪压力巨大。

5日凌晨,溧阳当地再次出现较强降雨,原本已缓降的河道、水库水位再次出现上涨。至5日2时许,全市河道、水库仍在超历史记录水位以上运行,64座水库和山丘区塘坝继续溢洪,当地许多干部群众仍坚守在抗洪一线。

李和林说:“面对如此大的灾情,停止排涝、转移群众时,大部分群众还是理解的,如果不这么做,损失只会更大。”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