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7月4日电 特稿:中国科技为何引起《自然》强烈关注 新华社记者张家伟 杨骏 从中国科学家的基因编辑技术到中国科技创新发展,从中国科研之星到中国基础研究态势,全球顶级科学杂志英国《自然》杂志网站近期密集刊文,关注中国科技,并制作了“中国的科学特辑”,罕见地仅以一个国家的科研进步,作为探讨和介绍的重点。 《自然》杂志网站6月22日刊文认为,作为全球第二大科研国家,在过去数十年的持续投入下,中国越来越多的基础科学研究跻身世界前列。 褒奖固然让人欣喜,但这还是那个在科研上曾一直跟跑、并跑的中国吗?到底是什么吸引了《自然》如此关注中国科研?新华社记者为此采访了《自然》杂志的相关编辑。 为何在近期密集关注中国科技? “过去10年里,中国的科研产出一直在增长”,《自然》杂志特刊编辑理查德·莫纳斯捷尔斯基对新华社记者说,相关论文的质量也在迅速提升,中国已发布了“十三五”规划纲要,其中就包括了加大对科学和技术领域的资金支持,同时中国也提出要在未来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因为出现了许多类似这样的积极现象,《自然》的编辑也希望深入审视这个国家的科学发展”。 对中国近年在科学领域的进展,这份世界知名学术期刊的主编菲利普·坎贝尔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中国过去数十年里在科学领域的持续投入已带来丰硕成果,未来如果中国能继续鼓励独立和创新性的科学思维,并给予年轻科学家更多时间去实现科研突破,那么中国“就有很大机会实现科技创新方面的雄心壮志”。 《数字中的中国科研》一文是此次《自然》“中国特辑”的一部分,其中援引了大量数据分析中国科研当前的总体发展状况。文章说,最近几年,中国迅猛的经济增速放缓,但国家在科学领域的雄心没有减退迹象。这种科研投入上升的态势,引人注目。 文章认为,尽管从绝对值上看,2014年中国的研发投入约为欧洲的三分之二,但考虑到中国较低的工资水平,中国的科研支出购买力已经高于欧洲,且“预计在2020年之前能够超过美国”。 文章说,国家的持续投入有力促进了科学领域的发展。《自然》引用的数据显示,2005年到2015年间,中国发表的研究论文数量占全球总量的比例从13%增长到20%,这个比例在全球各国中仅低于美国;在全球范围内引用率较高的论文中,大约每5篇中就会有一篇有中国研究者参与;顶尖中国科研院校也已经进入各种世界最佳排名榜单;同时中国创建了一些无与伦比的科研设施。 “中国科学之星”是如何评选的? 《自然》杂志网络版20日公布了由其记者和编辑选出的10位有代表性的中国科学家和科技政策制定者,在全球引发广泛反响。他们在各自领域都取得了突出成就并产生影响,对提升中国在全球科学领域的地位发挥了重要作用。 关于此次《自然》杂志网站如何评选出中国科学之星,莫纳斯捷尔斯基透露说,《自然》通过内部和外部咨询,首先列出了一份很长的候选者名单,然后通过详细的讨论和考虑,编辑们最终选出了这10个人。 本次的“中国科学之星”包括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植物生物学家高彩霞,她所在的实验室最先在农作物上使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清华大学结构生物学家颜宁观察到了蛋白质在原子层面如何工作,并对细胞膜上嵌入蛋白质的结构展开了深入研究;中国环境保护部部长陈吉宁和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王贻芳等人也名列榜单。 “要做出这些选择其实非常困难,还有许多非常优秀的科学家、政策制定者以及来自学术界的人士,他们的名字也应该出现在名单上,”莫纳斯捷尔斯基说,“我们希望以后有机会可以撰写有关他们的文章。” 重大科研突破往往离不开国际交流合作,入选榜单的中国科学家多数都曾在国外留学或从事科研工作。对此,《自然》主编坎贝尔认为:“毫无疑问中国科学家能够为国际科学界提供非常大的贡献,同样国际同行也能给中国的科学发展带来助力,未来肯定会有更多合作。” 莫纳斯捷尔斯基认为,这10位“中国科学之星”代表了中国在当今科学研究和领导力方面拥有的多领域专家人才,凸显了中国创新的广度和对于创新的承诺,他相信中国会继续朝着成为科学领域领导者的目标不断推进。 中国科研的挑战与机遇是什么? 《自然》的一些文章也探讨了中国科研未来的机遇和挑战,甚至中国专家和学者也撰文介绍情况。 比如6月23日,《自然》发表了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杨卫以及中科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院长裴瑞卿等人的评论文章。 杨卫在文章中就认为,中国科研进步巨大,经济发展也越来越依靠创新驱动,但他的文章没有回避问题,认为中国科技影响力依然不高,中国基础科研水平与工业界或其他应用领域的需求还有差距,学术评估标准有待进一步合理化等…… 《自然》出版集团大中华区执行主编艾德·格斯特纳对记者说,中国对基础科研的持续投入已吸引了许多科学人才来到这个国家。要想确保这种人才流入并保持增加趋势,不仅需要维持资金投入,也要看中国研究机构能否响应中国领导人的号召,允许科学家“自由畅想、大胆假设、认真求证”。 而《数字中的中国科研》一文则指出,在基础研究上,中国的科研经费投入增长迅速,但投入仍比许多科技强国要低,而且国际合作相对较少;学术论文的影响力提高很迅速,但仍有很大提升空间;中国已经拥有超过150万名研究人员,但考虑到较庞大的总人口基数,科研人才在劳动力中所占比例仍低于其他主要科学大国。 尽管仍有改进空间,但《自然》杂志执行主编尼克·坎贝尔直言,中国政府非常强调科研在驱动创新和经济增长中的重要性,正朝着全球科研领导者的方向快速迈进,未来数年内,中国有可能成为对全球科研发展贡献最大的国家之一。 |
相关阅读:
- [ 07-04]全省科技小巨人领军企业培育名单公布 莆田城厢6家企业入选
- [ 07-04]省科技厅召开“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第一专题研讨交流会
- [ 07-01]挂职干部大讲堂第十四讲:科技创新与平潭发展
- [ 07-01]漳州48家企业进入“科技小巨人领军企业培育发展库”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