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回归19年,香港砥砺前行
2016-07-01 11:46:48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责任编辑:唐丽萍 唐丽萍 |
分享到:
|
香港精神 和衷共济 19年,四届特区政府与港人同舟共济,共同建设家园的事例,同样可圈可点。 香港回归后的首份施政报告,就提出建屋计划和改善民生的措施并设立市区重建局。基建方面,筹建从西九龙至元朗的西部走廊铁路,扩建吐露港,展开九号干线等工程项目。 第三届政府上任时,提出建设西九文化区和新邮轮码头新发展区等10项大型基建规划。 今年初发布的施政报告,务实推动巩固现有优势产业,在扶贫安老、医疗卫生等领域着力甚大,并就香港如何在国家“十三五”规划和“一带一路”中寻找新机遇,提出具体措施。 香港太平绅士姚志胜注意到,过去4年香港财政开支增加55%,体现政府增拨资源响应社会诉求。其中,今明两年房屋落成量持续高企,2016年私人楼宇落成量将达1.8万套,创12年新高。 今年第一季度,香港经济增长进一步放缓,面对下行压力,特区政府积极应对。包括财政预算中推出390亿港元的税务及短期纾缓措施,减轻市民负担,支持本地企业。 为改变单一的经济结构,香港决策者苦思良方。2008年金融危机后,特区政府深感“单靠金融业不能养活700多万人”,香港经济需要“过关升级”。此后,特区政府先是推动发展六大优势产业,近年又努力发展创新科技。其中克服了一些困难,如历经立法会多番“拉布”阻挠后,终于在去年成立了创新科技局。2016年度预算中,预留20亿港元成立创科创投基金。政府还在科技园、数字港等地,以极低价格为创业者提供办公室、实验室、工作间等。 香港发展、脱困的一系列举措,有的收到成效,有的刚刚破题,有的需要总结、提升。 值得赞叹的是香港各行各业的人士。当行业面临困难时,他们顽强拼搏,力主沉浮。 近期,访港内地客人数在经历高增长后下跌,业界急了,但大家并不气馁。立法会议员姚思荣表示:“香港有海洋公园,现在横琴也有了;香港有迪士尼,上海也开张了。香港不可再躺在‘购物天堂’标签上睡觉了。”客观分析,访港旅客一年还有几千万人的巨大体量,香港仍大有可为。业界想方设法稳住客源,同时拓展新路,包括开拓“一带一路”沿线城市旅游、力推“一程多站”及邮轮旅游等,收效较佳,今年1至4月,来自国际市场的过夜旅客有近8%的升幅。 许多能干的港商,仍然“拎着皮箱走天涯”。一个个考察团赴“一带一路”沿线地方,有不少成功的记录。香港远东化工(集团)总裁杨良栋前几年开始在立陶宛投资经营绿色产品,如今已投资了当地生产的啤酒、香槟、伏特加、干果脯、牙膏等产品。他把立陶宛产品进口到香港,销售很好,每年有两位数的增长。 香港的狮子山精神,意味着努力拼搏、和衷共济。祖籍福建的许荣茂,是香港的“老移民”,2010年6月成立新家园协会,为香港新移民提供生活、培训、助学等服务。上万名新移民在协会的支持帮助下,努力拼搏,渐渐融入香港社会。许荣茂认为,狮子山精神不限于个人努力奋斗,精华还在于人与人的和谐合作关系,大家同在狮子山下,同舟且共济。“尽管近年香港社会气氛有所改变,我仍期待不同族群应互相谅解、彼此合作,‘放开心中矛盾,理想一起去追’”。 的确,对香港来说,前途光明,未来大有希望。对年轻的成长中的特区而言,要鼓劲不要唱衰,要自强不要怨艾。“丈夫志,当景盛,耻疏闲。”“一国两制”实践不会抛锚,不会停止,而是处在新的起点,扬起了远航的风帆。(连锦添) (本报香港6月30日电) |
相关阅读:
- [ 07-01]大连国际微电影节:香港《爱想对你说》获最佳微影片奖
- [ 06-30]香港5月份零售额按年下跌8.4% 连跌15个月
- [ 06-30]香港导演冼杞然十年磨一剑 再现“飞人”李爱锐人生传奇
- [ 06-30]香港首富李嘉诚:随时可退休 未有时间表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