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国内> 时政 > 正文

人民拥护是我们党永远的力量源泉

2016-06-27 17:58:58  来源:宣讲家网独家评论  责任编辑:陈玮 李艳  
分享到:

在隆重庆祝中国共产党95华诞的时候,不禁想起了那个著名的“胡耀邦之答”:

红军初创时期,一位刚刚加入工农红军的青年,问年轻的胡耀邦同志:“参加共产党有什么好处?”胡耀邦同志想了想,郑重地说:“让我看,参加共产党有九十九条都是‘坏处’,要吃苦在前,享受在后;要冲锋在前,退却在后;可能被杀头,还会坐牢;危险的工作要抢着干;如果军装不够,让给别人穿;饭少人多,要让群众先吃,自己饿肚子……要说好处,我看只有一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人民拥护你。”胡耀邦同志的这个回答,充分展示了一个真正共产党人的广阔胸怀和崇高境界,也道出了我们党从小到大、由弱到强、从胜利走向胜利,成为执政党并长期执政到今天的真谛之所在。

我们党为什么会为了“人民拥护你”这一条好处,而甘愿承受九十九条的受苦呢?在我们党成为执政党并长期执政的今天,面对“四大考验”、“四大危险”,回溯党95年的奋斗历程,我们有必要对这个问题再作重述、再深打烙印。

首先,这是由我们党的根本性质和宗旨所决定的。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于人民、血脉在人民。人民是我们党的本源,没有人民的拥护就没有党的一切。因此,我们党自成立之日起,就鲜明地将实现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将一切生产资料归人民所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公开宣示:决不将自己的理论和奋斗束缚于某一阶级与一时的利益上,而是“十分热忱地关心全国全民族的利害,并且关心其永久的利害”。(《毛泽东文集》第1卷第483页)95年来我们党进行的一切奋斗,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我们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工作,以实现人民的利益为根本依据;我们党的不懈奋斗、牺牲奉献,以实现人民的利益为根本夙愿。革命战争年代,为实现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这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我们党始终站在反对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斗争的最前线,吃苦在前,牺牲在前。资料显示,1937年抗日战争开始时,全国虽然还有4万党员,但在大革命和土地革命战争期间牺牲和失踪的共产党员,已十倍于此。全国解放前夕党员虽然发展到了300万,但全国有名可查的共产党员烈士就有370万人。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领导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都是为了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可以说,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体现在党活动的各个领域,贯穿于党的长期奋斗历程。

其次,这是由我们党的永恒政治理念和行为准则所决定的。早在160多年前,马克思和恩格斯就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指出:“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共产党的使命,就是为无产阶级和绝大多数人谋利益,除了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党没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因此,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自然便成为判断真假马克思主义政党、真假共产党人的试金石。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苏东剧变,一些国家的执政党失去政权,尽管其中的原因多元,但从理论或实践上背弃了无产阶级政治立场的初心和行为准则,是重要的原因之一。而我们党成立95年来,一代接一代的共产党员甘愿为人民利益承受九十九条受苦以换取“人民拥护”,并一以贯之地作为自己的永恒理念和行为准则,正是我们党能够长盛不衰的重要原因。人民利益是一个动态的、历史的、发展的范畴,人民利益标准也会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而不断提升。今天,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求在增长,人民群众的思想行为方式在变化,人民群众的实践创造能力在发展。这对正确把握这一理念、原则提出了新的要求。“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奋斗目标”,“一切以人民为中心”,正是党的政治理念和行为准则在新形势下的强调和体现。它规定着共产党人用权、情系、谋利,都要紧紧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应视人民的地位最高,用权处处民为上;人民的恩情最深,情系时时民为亲;人民的利益最大,谋利事事民为先。毋庸置疑,这种秉持以人民“为上”、“为亲”、“为先”的行为,在那种“把重担子推给人家,自己拣轻的挑”的人眼里,在那种“一事当前,先为自己打算,然后再替别人打算”的人眼里,在那种“个人利益至上”、对人民利益“漠不关心”的人眼里,今天依然是冒傻气的“坏处”,但却恰是共产党人先进基因的延续。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更多>>视频现场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更多>>新闻图片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