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在线报道(记者瞿鹏杰):“(当时)我和他一起路过一家琴行,当时里面有人在弹琴,他就过去看着,我们问他喜不喜欢,他说他喜欢,就要学钢琴,然后就给他报名,开始学习钢琴。”
四川音乐学院附中学生甘周正的母亲周永辉,回忆起当时只有三岁半的儿子初次与钢琴结缘时的情景还是不禁莞尔。2015年,甘周正在母亲的支持下,通过层层选拔参加了第16届肖邦音乐学院大师班。这是甘周正第一次参加此次活动,他感到收获颇丰。
甘周正回忆道:“教授根据我们每个人不同的情况,教我们一些系统的方法,而不是单纯地就某一首曲目做技术上的调整,这些方法也可以延续到我们之后的学习和演奏中。而他们(学院)也组织了许多活动,让我们去感受波兰的文化和风土人情。”
如果要找一位波兰音乐和文化的代言人,那非“钢琴诗人”肖邦莫属,而与肖邦渊源最为深厚的中国人则必定是有“钢琴王子”之称的李云迪。2000年,年仅十八岁的李云迪在第十四届肖邦国际钢琴大赛上,以一首肖邦第一钢琴协奏曲而技惊四座,一举摘得空缺十五年的该项赛事一等奖桂冠,成为七十三年来唯一获此殊荣的中国选手。而十四年后,李云迪又一次创造纪录,成为了这一国际权威钢琴赛事史上最年轻评委。李云迪将肖邦作品诠释得淋漓尽致,而这都源于他对肖邦的深刻体悟。
李云迪这样评价肖邦的音乐作品:“他(肖邦)的作品非常的优雅,而且优美,所以肖邦的每个作品和每个时期所体现的状态都不大一样。像肖邦的夜曲我觉得是非常好听的作品,而且是大众耳熟能详的旋律;像波兰舞曲表现的民族的精神,很有民族性。”
李云迪的才华与成就鼓舞着众多学习钢琴、学习肖邦音乐的中国学子。与甘周正一同参加肖邦音乐学院大师班的张更表示,波兰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希望未来还能够再次来到波兰。张更说:
“我更多地想去感受当地那种和中国不一样的情绪和文化。我真的想自己能够在十八、九岁的时候参加肖邦国际钢琴大赛!”
可以说,肖邦见证了众多中国学生的音乐成长之路,李云迪也将之视为精神导师。与此同时,来自肖邦故乡的一支波兰现代乐队却对中国传统民族音乐情有独钟。在2013年“华沙之夜”活动上,波兰—乌克兰三人组塔卡塔娜(DAGADANA)和北方当代蒙古音乐实验室的艺术家们为来宾共同奉上了一组精彩的节目。现代波兰音乐与蒙古长调的完美结合,令众多来宾耳目一新,将整场晚会带至高潮。
塔卡塔娜是一个非常有天赋的乐队,在波兰颇影响力,乐队以与众不同的的曲风著称,成员还善于运用语音处理器制造出人意料的音响效果。来到中国后,他们从中国最本土的乐器,如腰鼓、葫芦丝、二胡甚至儿童玩具中获得了灵感。
乐队成员塔娜·维妮茨卡说:“我们对中国音乐文化很着迷,从优美的旋律到那些传统的乐器。这是各种奇思妙想的主要来源之一。我试着吹过葫芦丝,感觉我还蛮适应这种乐器的,这让我觉得很开心。但我也明白,如果我想学习中国的弦乐器,那会困难得多。”
对于这样一支极富创造力的年轻乐队,除去传统乐器,中国的传统艺术与文化也为他们的创作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当乐队的另一位成员塔卡玛拉·格雷戈霍威(Dagmara Gregorowicz)第一次和同伴一起听京剧和中国民乐的时候,感到非常新奇。
“所有的一切对我们来说,都很不一样,很奇怪。可是当我们开始改编这些作品时,这些旋律让我们看见了一个崭新的音乐世界。我们觉得,中国的传统音乐非常贴近我们的心灵,只是需要找到这种更深层次的沟通方式。”塔卡玛拉·格雷戈霍威这样说到。
或许这正是音乐的奇妙之处,让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素昧平生的人们通过音符进行心灵上的沟通。在2016年的上海草莓音乐节上,大学生金文玉就对来自波兰的后摇滚乐队TIDES FROM NEBULA一见钟情。
金文玉回忆道:“(那天)本来是想去看后海大鲨鱼的,可是看到他们在舞台上试音的时候就被吸引了。等到他们开始演奏的时候,真的很棒,没有让我失望。”
作为一支波兰后摇滚乐队,对于浩瀚无垠的宇宙非常感兴趣,这也是他们乐队名字的由来,除此之外,大海、植物等诸多自然现象都能给予他们无限灵感。对于乐队吉他手马切伊·卡尔波夫斯基而言,也希望通过音乐表达和传递他们创作音乐时所包含的情感。
马切伊·卡尔波夫斯基这样评价自己的音乐:“我们的音乐是器乐音乐,是共通的语言,我们最看重包含在音乐中的情感并且希望我们的听众能够选择他们自己的方式去听、去理解我们的作品,这是我们一直坚持的。”
波兰小伙子们的演出给金文玉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在音乐节结束后,激动的心情久久无法平复,她还在微博上写下一篇长文章来讲述自己对这支乐队的感受。
她写道:“他们的表演舞台表现力非常强,让人感觉特别震撼,能听出叛逆的情绪,但又有美好的感受。音乐的画面感也非常强,听他们的音乐会让我联想到仿佛身处在北欧国家,既有清冷的空气,又有温暖的阳光。”
与年轻的乐队组合不同,2016年初夏,波兰索波特室内乐团指挥及创始人沃依切赫·莱斯基与索波特室内乐团在国家图书馆艺术中心举行的音乐会上演奏了四组乐曲,其中包括由中国作曲家周龙创作的《中国民歌组曲》,演奏期间,乐团通过高超的演奏技法引起听众的强烈共鸣,现场听众陈晓林女士非常喜欢这次音乐会。她这样评价这次音乐会:“我觉得是很棒的一个音乐会,听起来很好。我觉得中间有一段融入人的呼喊声,是很好听的,乐团演绎得也是相当不错的,这些又是我们这一代人非常熟悉的中国民乐,我很喜欢。”
同样与中国有着深厚渊源的波兰作曲家玛丽亚·波米亚诺夫斯卡,一位如同吟游诗人般的音乐家,有着二十多年与其他国家民族音乐家合作的经历。1995年,波米亚诺夫斯卡第一次来到中国,此后近二十年间,她多次来到中国,在中国教授波兰民族乐器的同时,也学习二胡等中国传统乐器。正是这样的旅行经历,使她深信人们可以通过音乐从而跨越语言的障碍实现理解。
她说:“当我在非洲、巴基斯坦、伊朗等地旅行,和当地音乐家交流时,他们不懂得英语或者其他外语,而我也不了解他们所说的语言。我们只是拿起乐器,坐在一起,寻找共同的元素并且创作旋律,在经过多次尝试以后我们创作出了完美的作品,我们通过音乐实现了相互理解。”
正如浪漫主义诗人朗费罗所说:“音乐是人类的共同语言”。动听的音符和饱含音乐家情感的作品能够直击人类灵魂深处,中波音乐家、艺术家以及众多民众通过音乐跨越语言的藩篱,感受文化差异背后人类共同的情感,进而实现相互理解,而这基于真实相互理解之上所构筑的情感连接,也是最为诚挚的友谊。
张更与甘周正在结业演出结束后合影
李云迪
“李云迪与波兰的音缘--祝贺李云迪当选2015年国际肖邦比赛评委”发布会
波兰-乌克兰组合Dagadana乐队
Dagadana乐队在“华沙之秋”音乐会上的演出
波兰后摇滚乐队
Tides From Nebula乐队在2016上海草莓音乐节上的演出
波兰索波特室内乐团及乐团指挥沃依切赫·莱斯基
玛丽亚·波米亚诺夫斯卡在2016中国中东欧艺术合作论坛上发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