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国际> 博览 > 正文

透视奥兰多枪击事件:阴影下的少数族裔

2016-06-16 18:50:00 周永生 来源:人民论坛网  责任编辑:张海燕   我来说两句

6月12日凌晨,在美国佛罗里达州奥兰多一家名为“脉动奥兰多”(Pulse Orlando)的同性恋夜总会,29岁的阿富汗族裔美国公民奥马尔·马丁(Omar Mateen)携带冲锋枪等装备对场内进行袭击,造成至少50人死亡,53人受伤。

关于此次枪击案的发生,尽管警方仍然在调查中,并没有得出最后的结论,但一般媒体倾向于这是一次独狼式的袭击。如果果真是一次独狼式的袭击,人们不禁要问,这样一个青年为什么对美国社会有这么大的仇恨?是与他的少数族裔身份和宗教信仰有关吗?如果这个人是由伊斯兰国所指使的,则另当别论。

这个事件也引发我们对在美国长期生活的少数族裔弱势群体的关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前,在美国的黑人和少数族裔群体,曾经受到过比较严重的歧视。经过长期的反种族歧视、平权运动等等,美国少数族裔群体的生存状态已经有了根本性的改观,到现在,不得歧视少数族裔在美国社会全体来说,已经基本上达成了共识。这是美国社会政治当中,“政治正确”的核心所在。一旦有人存在歧视性的言论和行为,轻则遭到批评和挞伐,成为众矢之的;重则可能遭到失去职位,失去官位等不同程度的惩戒。甚至有人说,“黑人永远正确,女人永远正确,穷人永远正确”。其含义是美国的这些弱势群体,在社会上反而成了强势群体,谁也不敢惹,谁都不敢碰。事情果真如此吗?其实远没有描绘的这样乐观,尤其是美国少数族裔群体的状况,更令人堪忧。

生活在美国的少数族裔,包括犹太人、一部分华人、一部分印度人生活生存状态还好,但除此以外的大多数少数族裔人群,在政治、经济、社会地位上因受歧视而处于美国社会人群的底层。少数族裔担任公职官员人数与其人口不成比例。根据《纽约时报》2011年6月23日报道称,纽约市亚裔超过100万,占市人口的1/8,但纽约州议会中只有一位亚裔议员,亚裔市议员只有2人,市政府主管只有1人。就亚裔美国人而言,韩国裔美国人、越南裔美国人和菲律宾裔美国人的人均收入长期低于美国人口收入的平均值。亚裔美国人中受教育少于4年者的比例也比白人高5倍。

美国目前大约有将近6000万人的拉美裔移民,他们受教育水平普遍较低。2000年,拉美裔子女小学的入学率,只有15%,而同期,美国白人子女小学的入学率则达到83%。拉美裔族群大多数属于低收入群体,大多数以流动性工作和低薪工作维持生计。由于拉美裔群体在美国这种艰难的生存状态,也使他们缺乏对美国社会的认同感,而和自己原来的故土、故国保持着紧密的联系。

美国内战已经过去了100多年,经过100多年黑人艰苦的奋斗和抗争,黑人族群在美国的社会地位有了很大的提高,受教育的状况,经济收入都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有些美国地方大学还规定了黑人入学的比例,以便保护黑人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但总体来说,黑人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和美国白人还有很大的差距,黑人居住的社区,相对而言都比较脏乱差,社会治安尤其不好。这主要由于一些黑人缺乏正常收入来源导致,已成为美国严重的社会问题。这种状况也导致美国白人警察普遍存在歧视黑人的心理状态,在对黑人犯罪嫌疑人进行执法的过程当中,白人警察经常过度使用警察权力,经常出现不当开枪,防卫过当,甚至暴力执法的倾向。近些年来,经常发生白人警察枪杀手无寸铁的黑人的恶性事件,引起了美国民众的极大愤慨,甚至引发大规模的示威游行活动。但是,美国司法系统往往偏袒警察的公务行为,根据美国联邦调查局的报告显示,美国警察每年平均枪杀400多人,其中有近百人的死亡是白人警察枪杀黑人。而绝大多数情况下,白人警察都不会受到法律的惩处。这种状况致使大多数黑人有恐惧白人警察的心态。这种情况说明,即使美国这样的文明社会已经发展到了今天,也没有完全实现罗斯福总统所倡导的“四大自由”当中的“使人免于恐惧的自由”这样一种理想的人权状态。

美国政府如果给我们提出合理的意见,我们是愿意接受的。但是他们却倾向于拿大棒打人。美国政府不要总拿着人权的大棒,到处挥舞去丑化其他国家,而应该很好地反思自身存在的问题,尤其是要让少数族裔群体,有更多的平等机会、人权自由。这样才能够使他们更好地融入美国社会,从而大幅度地减少暴力恐怖事件的发生。同时,美国政府也要认识到,仅有“政治上的正确”是不够的,而要把“政治正确”落实到实际当中去,才是美国社会健康、和谐的基础。

(作者为外交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教授、博导)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