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产能涉及企业债务、职工安置、转型升级等一系列问题,尤其是职工安置,更是去产能的重点和难点。记者近日在江苏、山东、吉林、甘肃、贵州等地走访发现,今年以来去产能提速,多地已启动安置和再就业工作。但是,由于部分职工安置预期高、一些地区就业空间窄等问题,导致去产能“安置难安”。应坚持“企业主导、社保兜底”,稳妥推进职工安置。 摁下“安置键”依法维护职工权益 湖北省武汉市近日举办了一场主要针对武钢职工的大型招聘会,这场特殊的招聘会由武汉市总工会、人社局和武钢集团工会等主办,吸引330多家企业提供岗位1.2万个,涉及工种96个。武钢集团下属厂矿职工组团参与应聘。一些招聘企业反映,应聘热情出乎意料,一上午就收到几十份简历。 来自武钢大冶铁矿的蔡师傅今年48岁,他在仔细阅读现场企业介绍和招工需求后,投出了5份简历。“钢铁市场不好、企业效益差,工资降了快一半。厂里以后还会继续分流职工,我得早做准备,给自己多留一条出路。” 今年以来,随着去产能步伐加快,已有超过20个省份出台稳定岗位和分流安置职工相关政策。其中,计划分别压减炼铁、炼钢产能1000万吨、800万吨的河北省制定了详细的职工安置方案,将企业社保缴费比例由3%降到1%,并向企业发放失业保险金。 甘肃省提出,实施稳岗政策支持,引导企业提高劳动力职业技能,加强企业退出人员就业援助;江苏省明确,对兼并重组、产能化解企业,采取有效措施不裁员、少裁员,稳定就业岗位的企业,按企业及其职工上年度缴纳失业保险费总额的50%给予稳岗补贴,用于职工生活补助、缴纳社会保险费、技能提升培训等。 素有“江南煤海”之称的贵州省计划用3到5年时间关闭退出煤矿510处,压缩煤矿规模7000万吨左右。贵州省能源局局长张应伟说,贵州将主要通过兼并重组来开展去产能工作,在此过程中企业必须制定完善的职工安置方案,否则不予审批。目前,职工队伍基本稳定。 “最后午餐心理”“饭碗困局”致部分职工安置难安 记者采访发现,职工安置存在三大难题: 一是“最后一顿午餐心理”作用下部分职工安置预期高。江苏一家钢铁企业原有职工3075人,其中1000多人保留原国企职工待遇。2014年起,公司主动退出钢铁行业。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职工普遍存在“最后一顿午餐心理”,希望按照“自己理解”的最高标准补偿,能得多少得多少。 二是一些地区职工再就业难,“旧饭碗端不稳、新饭碗端不上”。西部某大型国有煤炭企业有员工6000多人,其中40岁以上的占70%以上,目前现金流断裂,银行利息无法偿付。企业负责人说,职工年龄偏大,文化层次偏低、技术业务单一,职工转岗再就业能力弱。 “去产能后,需要分流4000到5000人,公司所在地属于典型的吃饭财政,提供的就业岗位非常有限。加上市场低迷,周边民营煤矿大多停产停建,职工出路难觅。”该负责人说。 东北某钢铁公司人力资源部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计划安置职工4000人,由于公司所在地就业空间窄,很多人选择了内部退养。“经与当地就业局沟通,尝试过劳务输出。局里帮助联系了一些企业,但是这些企业的用人需求和我们公司人员结构不匹配:他们需要的是一些管理人员,而我们公司多数是一线操作人员。” 三是企业自救能力弱,“旧账未清又欠新账”。记者走访发现,部分企业欠缴职工养老金、住房公积金等达数年。近几年,一些企业还开始拖欠员工工资,有些地区出现职工上访现象。 工资降低或欠发后,压力最大的是背有房贷的家庭,还不上贷款,房子可能会被收走。 两条腿走路 加快职工队伍“转型升级” 王德江是贵州水矿集团一名普通工人,他说,职工和企业是同船人,谁也离不开谁。现在遇到困难了,应该和企业共渡难关。“不要抱怨,要尽职尽责,相信企业一定可以渡过难关。” 贵州省能源局局长张应伟说,应以企业为主体,结合社保兜底作用,做实、做细安置措施、方案,确保保障政策落地,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对于确实缺乏就业竞争力的困难职工,应加大就业援助力度,通过开发公益性岗位等方式予以帮扶。 甘肃省金昌市工信委副主任刘祥建议,挖掘企业内部潜力。一方面,采取协商薪酬、灵活工时等方式稳定现有工作岗位;另一方面,支持创业平台建设和职工自主创业,培育适应职工特点的创业创新载体,将返乡创业试点范围扩大到厂矿区,通过加大专项建设基金投入等方式培育接续产业,引导职工就地就近创业就业。 贵州水矿集团董事长王祺说,职工安置应因企施策、一企一策。“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不同企业有不同的历史、不同的职工结构,应支持企业根据自身情况开展稳岗、转岗、就业培训等,帮助企业员工队伍‘转型升级’。” 山东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张卫国认为,应加大对去产能企业的奖补支持,对于引导企业主动退出的产能,适当提高奖补标准;对于主动多退、超出预期目标的,实行阶梯式奖补,多退多奖。同时,制定解决企业欠缴社保费问题的经济补偿金政策、社保接续政策等,降低企业社保费率。 (本版稿件除署名外,均由记者杨毅沉、王新明、陈刚、连振祥、王攀、王政、姚玉洁、袁军宝、褚晓亮采写) |
相关阅读:
- [ 06-07]省直机关举办女干部职工广场健身操舞骨干培训班
- [ 06-07]厦门市23家首批职工技术创新工作室通过验收
- [ 06-07]厦门职工医疗互助保障开办 两类人本月内统一办理|宁德基本医疗保险有新规
- [ 06-07]省审计厅女干部职工积极为贫困“两癌”母亲捐款
- [ 06-07]职工医疗互助保障开办 两类人员本月内统一办理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