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国内> 时政 > 正文

习近平提出打造系统创新链

2016-06-04 22:19:21  来源:学习中国  责任编辑:张海燕 陈瑜辉  
分享到: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也是全面创新战略。创新不是某一类人或某一部门、某一行业的事,而是国家的事、全社会的事。必须打造融通各种资源、衔接各个产业、激发各方力量的系统创新链,才能实现创新强国之梦。5月30日,习近平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中国科学院第十八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三次院士大会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指出:“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政策链相互交织、相互支撑,改革只在一个环节或几个环节搞是不够的,必须全面部署,并坚定不移推进。”请随“学习中国”小编一起学习。

图为:2016年5月30日,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中国科学院第十八次院士大会和中国工程院第十三次院士大会、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

一、打造国家系统创新链

打造系统创新链,国家的顶层设计最核心、最关键,不仅要有新理念新思路,而且要有系统思维、全局规划、总体统筹。1987年,系统论被英国经济学家克里斯托夫·弗里曼(Christopher Freeman)引入创新领域。他在研究日本的经济发展时发现,日本在技术落后的情况下,以技术创新为主导,辅以组织制度创新,只用了几十年的时间,便使国家的经济出现了强劲的发展势头,成为工业大国和经济大国。说明国家作为一个整体在推动国家科技创新中起着十分重要作用,构建国家创新系统对科技意义重大。克里斯托夫?弗里曼认为,国家创新系统“是由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中各种机构组成的网络,这些机构的活动和相互影响促进了新技术的开发、引进、改进和扩散。”国家创新系统不但考虑到创新的经济因素,还要考虑制度、组织、社会、政治等影响因素。它的概念框架是系统论,其所用的思维方式就是系统思维,其要点是协调统一。系统论被引入创新领域,意味着人们运用系统论和整体论来研究和推动创新,这是创新理论的历史性转变,在创新发展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使人们对创新的认知跨入新境界。习近平指出:“新时期、新形势、新任务,要求我们在科技创新方面有新理念、新设计、新战略。我们要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统筹谋划,加强组织,优化我国科技事业发展总体布局。”我国正处在创新发展的关键时期,做好科技创新的顶层设计,打造国家科技创新系统迫在眉睫。

图为:2014年6月9日,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开幕。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

二、打造创新成果转化链

“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创新成果的价值在于运用,体现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增进人民福祉之中。从系统论看,创新成果转化是创新系统链条中的重要环节,是创新的目的所在。创新成果转化链要通向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层面、各个领域,实现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的深度融合。习近平指出:“科学技术必须同社会发展相结合,学得再多,束之高阁,只是一种猎奇,只是一种雅兴,甚至当作奇技淫巧,那就不可能对现实社会产生作用。”他强调:“科学研究既要追求知识和真理,也要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落实好‘三去一降一补’任务,必须在推动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活力上来一个根本性转变,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性发展,大幅增加公共科技供给,让人民享有更宜居的生活环境、更好的医疗卫生服务、更放心的食品药品。”李克强指出:“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作用,关键是促进科技和经济社会深度融合”他强调:“按照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切实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在关系国计民生的战略必争领域、科技发展前沿,实现重大突破,使科技创新的成果更多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服务国家战略、惠及千家万户,在祖国大地上‘开花结果’。要面向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着力提升‘中国制造’的品质和‘中国创造’的影响力,大力研发新品、多出优品、打造精品。面向保障国家安全,解决好关乎粮食安全、信息安全、国防安全等重大科技问题。面向增进民生福祉,用科技和创意解决人们衣食住行和其他日常生活中的难题,推出更多为亿万群众喜爱、创造新需求、形成新产业的产品和服务,让生活更美好。面向生态建设和改善,综合运用各种生态新技术,促进环境保护、能源资源开发和高效清洁利用等,为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作出不可替代的贡献。”

推动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度融合首先要践行新的发展理念。我们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释放全社会创新原动力,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协调发展。

推动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度融合其次要以科技创新激发新动能,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经济新常态背景下,依赖资源、资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支撑经济增长和规模扩张的老路已越走越窄,亟须更多依靠创新驱动、发挥先发优势,从推动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活力上寻求根本性转变。必须深入研究解决经济和产业发展急需的科技问题,围绕促进转方式调结构、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代服务业等需求,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推动产业和产品向价值链中高端跃升,实现我国经济的华丽转身。

图为:十八届五中全会于2015年10月26日至29日在北京举行,习近平作重要讲话。

三、衔接融合各种创新链

创新活动贯穿于社会再生产的研发、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各环节,创新行动涉及政府、企业、学校、科研院所等各级组织,创新工程牵涉产业、政策、资金、人才等各个方面。打造系统创新链,要让创新链与产业链、信息链、金融链、政策链等各条链融合衔接,互相交织、相互支撑,形成立体创新体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建议》指出:“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

要把科技创新摆在更加突出、更加重要的位置,让科技创新引领全面创新。习近平指出:“科技是国之利器,国家赖之以强,企业赖之以赢,人民生活赖之以好。中国要强,中国人民生活要好,必须有强大科技。新时期、新形势、新任务,要求我们在科技创新方面有新理念、新设计、新战略。我们要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统筹谋划,加强组织,优化我国科技事业发展总体布局。”

要实现创新链与资金链的对接融合,让金融链助推创新链,激活创新动力;让创新链激活金融链,实现金融革命。要让创新和资金成为一对情人,并白头偕老。习近平指出:“要完善符合科技创新规律的资源配置方式,解决简单套用行政预算和财务管理方法管理科技资源等问题,优化基础研究、战略高技术研究、社会公益类研究的支持方式,力求科技创新活动效率最大化。要着力改革和创新科研经费使用和管理方式,让经费为人的创造性活动服务,而不能让人的创造性活动为经费服务。”

要实现创新链与人才链的对接融合,让创新的事业凝聚人才、激活人才;让人才积极响应创新召唤,投身创新事业。人才是决定一切的关键,人才与创新结合才是最强大的力量。习近平指出:“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局面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和规则正在面临重大调整。经济全球化表面上看是商品、资本、信息等在全球广泛流动,但本质上主导这种流动的力量是人才、是科技创新能力。”

要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的对接融合,让创新提升产业、发展产业,让产业召唤创新、促进创新,让创新和产业在时间轴上永远竞相攀升。习近平指出:“现在,我国低成本资源和要素投入形成的驱动力明显减弱,需要依靠更多更好的科技创新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社会发展面临人口老龄化、消除贫困、保障人民健康等多方面挑战,需要依靠更多更好的科技创新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生态文明发展面临日益严峻的环境污染,需要依靠更多更好的科技创新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中国;能源安全、粮食安全、网络安全、生态安全、生物安全、国防安全等风险压力不断增加,需要依靠更多更好的科技创新保障国家安全。所以说,科技创新是核心,抓住了科技创新就抓住了牵动我国发展全局的牛鼻子。”

要完成创新链与政策链的无缝对接,形成立体化的促进创新的政策体系,让政策更好地引导创新、服务创新。由于我国长期实行条块相对分离的管理方式,造成条块之间各扫门前雪的现象较为严重。条条之间、块块之间、甚至部门与部门之间沟通少、协调少、信息共享难,各部门在制定政策时很少沟通。所以,现实中有一些创新政策之间缺少协调性、协同性,有的创新政策之间甚至互相矛盾、互相掣肘,大大提升了社会的创新成本,降低了创新积极性。要尽快建立创新政策协调审查机制,开展政策之间的协调性、协同性和冲突性审查,清理有违创新、阻碍创新的政策条款,有效避免创新政策与法律冲突、方向偏差、政策互斥、措施矛盾等现象,提高创新政策的协同效率和促进作用,形成高效的创新政策体系。《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建立创新政策协调审查机制,组织开展创新政策清理,及时废止有违创新规律、阻碍新兴产业和新兴业态发展的政策条款,对新制定政策是否制约创新进行审查。”习近平指出:“要以推动科技创新为核心,引领科技体制及其相关体制深刻变革。”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更多>>视频现场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更多>>新闻图片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