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德媒体人讨论英国脱欧 交流如何应对“老龄化”
2016-06-03 17:54:56 来源:环球网 责任编辑:林晨 陈晖 |
分享到:
|
【环球网综合报道】编者按:6月1日至2日,由环球时报社和德国博世基金会联合主办的第七届中德媒体论坛在西安举行。论坛邀集中德双方20名媒体高层人士,就叙利亚和伊朗问题、英国脱欧、人口老龄化和二孩政策以及“一带一路”倡议等话题进行了广泛交流。《环球时报》总编辑胡锡进表示,当今世界是一个充满挑战的世界,但这种不确定性会推动人们思考、工作,“中德媒体可以互相为对方出出主意,一起面对问题,把世界变得更为美好。” 罗伯特·博世基金会执行董事长杜里西女士表示,只有对话,才能增进了解,而媒体也可以通过增强预判性对世界做出更大的贡献。 难民问题折射欧洲信心缺失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青年报前社长陈小川表示,欧洲可能需要反思一下,价值观都跟着美国老大哥走到底是否可行?比如人权高于主权、阿拉伯民主之春这些观念,在中东碰到很多钉子,撞了很多墙。媒体是否反省过,一些价值观的东西在实际中是走不通的?西方可以不喜欢中东国家的一些领导人,但是喜欢和不喜欢,选择权在他们国家自己的人民。况且,按照西方一贯的价值观,应该是先帮助他们把这些人选下去,而不是帮助他们把他打下去。打,是解决不了问题的,这是一个很大的需要反思的地方。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原副总编辑马为公表示,“有观点认为阿拉伯之春是一场自下而上的革命,这点我是承认的。但有人认为美国对阿拉伯之春的支持是支持一场民主运动,我不同意。”马为公称,所谓的阿拉伯之春走到一些国家,多米诺骨牌就推不动了,一个典型的国家就是巴林。巴林的一场运动就在珍珠广场被镇压了,但全球的媒体似乎都没有给予高度的重视。原因就是巴林是海合会的一员,它在海湾阿拉伯国家的帮助下使这场运动消失了,而美国也没有对任何一个国家提出指责。所以美国对这场它自己称为民主运动的阿拉伯之春,其支持也是有选择的。 人民日报高级记者丁刚表示,德国表示要吸收一百万难民,这显示出一种信心,对欧洲文明包容力的信心。今天世界上所有的制度与秩序无一不和西方文明相关,甚至连人们穿的西服都是按照西方标准来制造的。但现在欧洲出现的问题是,欧洲人对于使自己获得成功的一套东西产生怀疑了,甚至欧洲一体化还面临着倒退的危险,基本上停车了。所以归根到底难民问题不是欧洲究竟能吸收一百万难民还是二百万难民,而是欧洲在全球化进程中相对落后了,不再像过去那样团结,并丧失了信心。 |
相关阅读:
- [ 05-26]德国工业4.0遇上“中国制造2025” 战略对接凸显中德合作潜力
- [ 03-22]德国学者:中德关系重要一年“好戏在后头”
- [ 11-11]中国外交部:施密特先生是中德关系的开拓者和推动者
- [ 09-15]外交部证实中德双方正就默克尔年内再次访华保持沟通
- [ 02-07]杨洁篪会见慕尼黑安全会议主席伊辛格
- [ 12-17]中德媒体对话举行
- [ 11-25]盘点领导人获赠球衣:8号象征吉祥 10号运筹帷幄
- [ 10-20]媒体评李克强访欧:建好连通中欧的“立交桥”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