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 “心象学专业委员会”专家大多冠以“教育部”名号 北青报记者打开“中国人生科学学会心象学专业委员会”的官网,该委员会简介这样写道:2014年12月4日教育部中国人生科学学会批准,正式成立“中国人生科学学会心象学专业委员会”。“心象学委员会”自称是中国人生科学学会的分支机构。2015年时,网站曾发布“中国心象导师”等职业能力认证培训的招生简章,培训专家头衔上近十位冠上“教育部”的名号,培训收费从3900元/人到9900元/人不等。 据简章描述,参加此次培训的学员能够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国人生科学学会心象学专业委员会颁发的相应级别的证书,这些证书“可作为持证人职务晋升、聘任、执业、从业资格注册的参考和依据;可作为从事心理、心象、国学、教育、养生及相关专业工作和用人单位招收录取专业人才的重要参考和依据”。 北青报记者昨天下午联系到“心象学委员会”一王姓老师,他确证了“心象学委员会”现为“中国人生科学学会”二级分支机构。当被问起“专家名衔为何冠以教育部时”,王姓老师回应,“不太清楚当时网上的表述”,他还称:“之前报名的人不多,现在我们不开卖证的班了,我们委员会现在搞公益班,毕竟先要有知名度才行。” “教育发展专业委员会”公开以“教育部”“卖版面” 北青报记者还发现“中国人生科学学会”名下还有一家“教育发展专业委员会”的二级机构,该机构目前正在进行教育类征文,征文范围是面向全国各地的教育行政单位和教师个人,截稿时间是5月31日。这份“教育部中国人生科学学会教育发展专业委员会《人民教育》杂志征稿”的红头文件上,三个加盖公章处赫然写着“教育部XX专业委员会”。 北青报记者以“发稿”的名义拨通了征文组委会的王老师电话。王老师表示,目前征稿尚未截稿,欢迎投稿,一旦发稿,将根据刊物级别收取版面费用。“参加征文是不收费的,一旦你稿件获奖了,就有机会刊出发表。《学校教育研究》上版面是550元一篇,《中国教育教学实践指导》版面费是348元。” 这样看来,“ 教育发展专业委员会”举办的这场征文评比实际上是变相地“卖版面”。“很多老师都来投稿了,既有来自北上广的大城市,山区的老师也有。因为评职称加分,论文是必须的。我们收稿时间放宽到6月20日了。” 回应 二级协会带“教育部”字样不符合相关规定 北青报记者联系上了中国人生科学学会的办公人员,该男士承认“心象学专业委员会”、“形象管理专业委员会”、“教育发展专业委员会”都是其学会下的二级分支机构。北青报记者问起这些“专业委员会”在网上自称“教育部下属学会”,而且还存在有偿培训、收版面费的问题,该办公人员表示:“它们不能以教育部冠名,如果借机从事有偿经营,肯定是不合规的。” 北青报记者继续追问如果有人“上当”交了钱怎么办,对方则给出了“你得先把活动名称、受骗金额报给我们,一般来说它们的活动在我们这儿打过报备”的回答。 声音 二级协会实际是绑架“公权力”来谋私利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创新与社会责任研究中心 主任邓国胜教授 北青报:此次教育部严令各社会组织及分支机构禁用“教育部”之名组织活动,您认为是出于什么考虑? 邓国胜:业务主管单位虽然是教育部,但这些“学会”就其本质来说是非营利性的社会组织,而不是代表公权力的行政机关,所以自然不能打“教育部”或“教育部直属”的旗号了。 北青报:调查中发现有的“专业委员会”还借机开“培训班”、“收版面费”,您认为这种现象普遍吗? 邓国胜:你说的这种现象其实在二级分支机构里是存在的,它们属于绑架公权力来谋私利,比如搞个官方的名头来评奖、办活动,交钱就能领证书等等。这些“专业委员会”看上去有官家色彩,现在很多人会轻信而上当受骗。因为这些二级机构不是独立法人,所以如果赔偿的话,还得找这个社会组织母体赔偿 北青报:为什么“二级分支”机构的挂靠现象屡禁不止? 邓国胜: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来是国家级的一级社会组织申请是相当困难,很多国家单位不愿成为社会组织的业务主管单位,很难申请到资质;其次,部分一级社会组织自身活力有限或者管理不善,所以它们会借助手里的垄断性资源让二级单位来挂靠,靠管理费来生存。 北青报:怎么去治理这一“挂靠”乱象? 邓国胜:说到底,要让社会组织与行政脱钩。目前我们很多一级社会组织仍具有很浓的官方色彩,政社不分,所以让一级社会组织带有较重的资源垄断意味。“十八大”以后,国家提出“行业协会与行政脱钩”的改革,也就是这一逻辑。 本组文/本报记者 刘旭 |
相关阅读:
- [ 06-02]台湾媒体人走进天津自贸区 聆听创业创新故事(组图)
- [ 06-02]媒体:中彩在线总经理贺文被带走 被举报侵占27亿
- [ 06-01]特朗普炮轰美国媒体“不诚实” 不满自己形象被抹黑
- [ 06-01]李克强会见亚洲新闻联盟媒体负责人并座谈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