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国内> 社会 > 正文
新华访谈:[追忆李保国]因地制宜搞科研 闯出“科技扶贫”路
www.fjsen.com 2016-05-30 16:31:02   来源:新华网    我来说两句

追忆时代楷模 《听他们讲李保国的故事》系列访谈之二:

[追忆李保国]因地制宜搞科研 闯出“科技扶贫”路

新华网石家庄5月30日电 李保国同志的先进事迹经媒体报道后,震撼了无数人的心灵,在社会各界引起强烈反响。

近期新华网邀请郭素萍、杨双牛等李保国先进事迹报告团成员,请他们讲述李保国35年间用科技帮助太行山群众脱贫的一个个生动故事,呈现出时代楷模李保国舍小家、为大家的伟大情怀。

追忆时代楷模,新华网今天推出系列访谈《听他们讲李保国的故事》第二期《[追忆李保国]因地制宜搞科研闯出“科技扶贫”路》。

李保国教授35年如一日,扎根山区倾情扶贫。“李保国又来了”曾是太行山上最动听的声音。当时,百姓热切盼望他到山区去,用科技力量帮助他们摆脱贫困。

在李保国的指导和帮助下,百万亩荒山变绿,10多万农民脱贫致富;他用35年的坚守,为改变贫困山区落后面貌闯出了一条“科技扶贫”的新路。

近期,新华网邀请到了李保国先进事迹报告团成员、内丘县岗底村党总支书记杨双牛和河北日报邢台站原站长刘秀礼,听他们讲述李保国“科技扶贫”的故事。

那段扎根岗底的岁月

主持人:李保国教授当初是怎么去的岗底村?

杨双牛:李老师是1996年来的岗底村。那年,遭遇连降暴雨,全村200多亩耕地全部被冲毁。有一天,李老师所在的科技救灾团到岗底村视察灾情。那是我第一次见李老师,他当时眼里含着泪花,在地上捡起一个烟盒,写下他的电话,跟我说,“等通往山后的路修好了,我可以帮你把苹果做起来。”

20天以后,我给李老师打电话说路修通了,他连说了好几句“不可能”。过了几天,李老师来到岗底村,确认路真的修通了以后,他说,“这个点我帮定了”。后来,李老师就把行李搬到了岗底村。

自此以后,李保国开始扎根岗底,用科技书写了“富岗苹果”从“小黑蛋子”到卖出百元一个天价的“富民神话”。

主持人:他到岗底后做的第一件事,您还记得吗?

杨双牛:他首先做的就是把每个山岭都修了排水道,保证小水不出田,大水不出山,暴雨没有灾。修好之后,到现在20多年了,都没发生过灾害。

除此之外,李保国还对岗底村进行了实地考察。作为一名大学教授,李保国下乡不是走过场,他不仅身在太行,更是全心投入、情洒太行。

当时,为了摸清岗底村的果树情况,李老师每天都在山上转,我看他特别辛苦,劝他休息。李老师说,“早一天摸清情况我心里早一天有底。”后来,他看到果树不挂果,就开始教果农怎样把果树管理好。

主持人:当时有多少人执行了李老师的管理技术?

杨双牛:当时是村干部做工作,加上李老师的亲口保证,“双保险”下大多数人都执行了,剩下不执行的人数也就10%左右。个别不相信李老师果树管理技术的人,最后遭受了损失。

杨双牛接受新华网专访

富岗苹果的蜕变

主持人:从当初的“小黑蛋子”到如今的远近闻名,在“富岗苹果”的蜕变过程中,发生过哪些精彩的故事?

杨双牛:在岗底,李老师推广苹果套袋技术,这项技术当时在河北省没有先例。“苹果不见光还能长”“有损失谁负责”,面对百姓的不认可,李老师保证说有了损失他负责。他当时买了16万个纸袋,(手把手教农民套袋)。到了秋天,套袋的苹果又大又红,没套袋的还是卖不上价钱。这下,百姓服了。第二年果农自买苹果袋160万个,第三年1800万个,带来效益900多万元。

这里面有个关于套袋的故事,当时有个小名叫羊钢蛋的农民,脑子转得比较慢,把教他的女技术员都急哭了。后来,李老师亲自教他套袋。结果,钢蛋不仅把自己的果园管理得特别好,还当了师傅为别人服务。

主持人:李保国教授研究的128道工序是怎么回事?

杨双牛:128道工序是富岗苹果的秘诀,(为了让农民看懂),李老师用得都是大白话。从栽果树、管理果树,到套袋、修剪,再到苹果成熟,128道工序全都包括了,(什么时候管什么,管到什么程度,明明白白)。

主持人:李保国教授除了在岗底村进行科技扶贫之外,他还去过哪些地方?

杨双牛:在李老师推行的28项成果中,15项都是在岗底推广成功的,老百姓都说他是岗底的“科技财神”。李老师把这些成果在整个太行山推广,包括邢台县、沙河市、临城县,还有承德、秦皇岛这些地方都有他的科研点和扶贫点。


责任编辑:陈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