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国内> 科技 > 正文

英媒:中国正在成为全球科研领跑者

2016-05-25 21:34:31  来源:参考消息网  责任编辑:李霖   我来说两句

 

5月22日下午,乘坐橡皮艇的人员为浮出水面的“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挂上缆绳。当日,“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成功完成在雅浦海沟的最后一次科学应用下潜,最大下潜深度达6579米。新华社记者潘洁摄

新华社“向阳红09”船5月22日电(记者潘洁)“蛟龙”号载人潜水器22日成功完成在雅浦海沟的最后一次科学应用下潜,最大下潜深度达6579米。

据现场指挥部介绍,“蛟龙”号当地时间22日7时33分布放入水,17时38分回收至甲板。其在水中的时间为10小时5分钟,海底作业时间达3小时2分钟。

本次下潜开展了超过1公里远的近底航行,拍摄了大量海底高清视频和照片资料;获取典型岩石样品5块,短柱状沉积物插管4管,海星1只,近底水样16升,取得了近底多参数环境数据;开展了潜航员学员海上实艇主驾驶培训。

此次“蛟龙”号下潜作业点位于雅浦海沟东侧沟壁。据主驾驶唐嘉陵介绍,此次下潜发现海底地形坡度较大处有岩石分布,地形平坦处覆盖有较厚的沉积物,且沉积物松软。

“通过1公里多的近底航行,我们发现该海区的优势物种是一种白色小虾,其他生物如海星、端足类也较为常见。我们将进一步分析沉积物的成分,以了解海沟巨型底栖生物的食物来源,”中国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周亚东说。

此次下潜是“蛟龙”号第五次在雅浦海沟开展下潜作业,也是首次在这一海沟东侧沟壁进行下潜。

“我们希望比较雅浦海沟东侧和西侧的生物分布有何差异。从目前的初步观察看,雅浦海沟东西沟壁同样水深的生物种类比较相似,”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研究员王春生说。

5月22日下午,完成下潜作业的“蛟龙”号载人潜水器被缆绳吊起,准备回收至母船。当日,“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成功完成在雅浦海沟的最后一次科学应用下潜,最大下潜深度达6579米。新华社记者潘洁摄

中新社北京5月21日电 (记者张素)记者21日从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获悉,该所科学家在光合作用超级复合物结构研究方面获重大进展,向“人工模拟光合作用”再进一步。

光合作用被称为生物界的“发动机”,为生命活动注入能源和氧气。但因光合作用极其复杂,科学家们一直没有弄清其中的多个关键步骤是如何衔接的。换言之,科学家已知光系统II处于光合作用电子传递过程的最上游,可谓人工模拟光合作用的理想模板,但却难以观察到其高分辨率三维结构。

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的柳振峰研究组、章新政研究组、常文瑞/李梅研究组联合攻关,在全球首次“看清”了光合作用超级复合物结构。相关研究已发表在英国《自然》期刊。

柳振峰介绍,研究团队通过单颗粒冷冻电镜技术,在3.2埃分辨率下解析了高等植物(菠菜)光系统II—捕光复合物II超级膜蛋白复合体的三维结构。“这是前所未有的精度,能在这个精度下解析的蛋白—色素复合体也是前所未有的复杂。”他说,光系统II是由25个以上蛋白质亚基以及众多色素和其他辅因子组成的超大膜蛋白—色素复合物。

科学家们还揭示了捕光天线与光系统II核心复合物之间的相互装配机制和能量传递途径。柳振峰将天线复合物比喻为“发电厂的供能装置”,它们负责提供充足的能量,驱动光反应的进行。

章新政介绍,1埃为0.1纳米,目前全球仅有几家实验室得到过接近3埃分辨率的膜蛋白电镜结构。此次研究过程,他们在冷冻样品制备、数据收集、算法设计等方面进行创新性探索,“在精度上还有继续挖掘的空间。”他对中新社记者说。

谈及这些研究的意义,李梅解释,在光合作用的结构机理研究取得重大突破,向“人工模拟光合作用”再进一步,这将为解决能源、粮食、环境等问题提供启示性的方案。她表示,团队后续将向着更高分辨率及不同状态的超大膜蛋白—色素复合物的结构研究继续努力。(完)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