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国内> 社会 > 正文

网络新兴节日接踵登场 传统节日正在受冲击?

2016-05-20 06:55:58 吕春荣 来源:中国新闻网  责任编辑:陈玮   我来说两句

中新网北京5月20日电(吕春荣)“5·17吃货节”、“5·18理财节”、“5·20网络情人节”,一个个新兴节日在近期扎堆到来。互联网时代,名目繁多的网络新兴节日异军突起,哪些人群正在“造节”获利?传统节日是否会受到冲击?

“网络情人节”

——电商低折扣促销 花店通宵备货抢商机

今天是5月20日,因谐音“我爱你”,而被网友称为“网络情人节”。在网友看来,这一天对很多年轻人而言,是他们告别单身的最佳日子,当日他们会借机向心仪的对象表白示爱。同时,也有很多商家瞅准这一商机,抢食“节日蛋糕”。

每到情人节,花店的生意就会特别红火,在“网络情人节”这天也不例外。日前,记者随机走访位于北京市朝阳区青年路附近的几家花店发现,花店大多都备足了货,店里摆满了各色玫瑰花。

一家花店的店员胡燕告诉记者,每到特别的节日,花店里的生意就会特别红火,尤其这类情人节,花店最多一天能成交数百单生意。

为了能够抢占“网络情人节”的商机,这些天,胡燕和同事特别忙碌。据胡燕介绍,她已连续加了几天班,到节日前一天,她要通宵备货。

不只花店,一些商城也积极推出促销活动。此外,线下的一些实体店也瞄准商机,不约而同地开展宣传促销活动。在北京某商城,记者注意到,一些食品店、服饰店均早早推出折扣广告,诸如“满520即可享受全单8折”等等。

与此同时,一些电商也加入了促销战。记者发现,在许多知名电商的手机APP上,“520”的促销广告随处可见,格外醒目。有电商推出了“52元限量抢鲜花”的活动;有电商则推出了折扣很低的促销活动,打出了“全场0.6折起”的诱人广告。

 

“异军突起”的节日有哪些?

——新兴节日名目繁多、商家热捧

如今,年轻人已成为各类商家锁定的主要消费群体,因此,各类商家的促销活动,在许多年轻人眼中早已习以为常。对此,有些人感到无奈,“如今,一到节日,线上满是广告,线下还是广告。”

在大学生韩东看来,现在的“人造节日”实在名目繁多,诸如“服饰节”、“光棍节”、“双十二”、“8.8爸爸节”等等。虽然兴起时间不长,但却有很浓厚的商业气息,每到这类节日,各种广告就满天飞。

“当前,这些还是很受年轻人欢迎的,毕竟,在当天购物确实能带来一定优惠。不过,节日广告确实也太多了,有时让人反感。”韩东说。

记者注意到,这类新兴节日虽然发展时间都比较短,但是因为互联网的力量,近年来这类节日在舆论中炒的颇为热闹。其中,最为公众所知的便是“双十一”,近年来,11月11日,甚至已发展成为全民购物节。

仅阿里巴巴公司公布的数据,2015天猫“双11”全球狂欢节全天交易额为912.17亿元人民币,当天的快递包裹量也数以亿计。

在这些数字背后,新兴节日的浓厚商业气息显现无疑,像“光棍节”、“网络情人节”等节日,商家大都会营造“节日”氛围,大打折扣战。

对此,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萧放此前在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分析,此类节日是商家巧妙利用当代年轻人的心理顺势推出的,符合年轻人需求,年轻人自然参与性很强。但随着时间推移,年轻人难免会从兴致盎然变得兴趣索然。

传统节日正受网络新兴节日冲击?

网络新兴节日的异军突起,一方面丰富着民众的社会生活,另一方面也引发了一些人对“传统节日受冲击”的担忧。

湖南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院长刘再华向中新网记者表示,节日发展,并不是只需要一个社会群体接受就可以的,最终靠的是在这个节日积累的文化内涵。

刘再华认为,当前的新兴节日是如今网络生活的一种产物,无论谁在“造节”,动机是什么,重要的是要看这个节日是否符合社会整体的审美趣味、消费趣味,以及能否适应当前的生活需要。

这么多网络新兴节日能否长期存在下去?在刘再华看来,有些节日虽然短时间受到年轻人认可,但社会生活仍不断发展变化,人们的审美趣味也不断发展变化,这些节日若不再适应社会的需求,很容易就会被社会遗忘。

“传统节日并不会受到网络新兴节日的冲击。”刘再华说,“传统”本身并非博物馆的东西,传统是在不断与现代文化交织过程中得到传承的,不断从现实中丰富其文化内涵,但如果传统节日不能与时俱进,那么,传统节日也势必会式微。(完)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